【消息来源:光明日报】11月22日,《光明日报》要闻版以“‘星空地井海’拓实践边界 ‘教研育创融’筑育人高地”为题,关注报道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作为我国地学探测与仪器科学领域的重要策源地,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承继自1951年李四光创办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历经70余载厚积薄发,已发展成为我国仪器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面对新工科建设与“卡脖子”技术攻坚的迫切需求,学院立足“星空地井海”五维科研装备优势,创新性地提出“三力牵引,三向联通,五维融合”的育人模式,构建起覆盖知识、实践、创新全链条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破解高端仪器领域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提供“吉大方案”。
战略引领
以“三力牵引”锚定方向 破解育人定位之困
学院以“三力牵引”为战略引擎,精准锚定人才培养坐标。
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力。学院紧扣《“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有关“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部署要求,直面高端仪器研发瓶颈,聚焦培养“兼具‘从0到1’原始创新与‘从1到N’技术转化能力”的工程人才。
以学科科研优势为驱动力。学院依托“星空地井海”(卫星探测、航空物探、地面勘查、深地探测、海洋勘探)五维科研成果,将高端仪器资源转化为育人动能。
以行业发展导向为助推力。学院紧跟智能仪器、嵌入式人工智能趋势,推进产学协同发展,紧密围绕行业需求,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精准对接。
路径创新
以“三向联通”构建框架 破解育人落地之难
在“三力牵引”战略指引下,学院紧扣“知识、实践、创新”核心环节,以“三向联通”搭建系统化育人路径,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破解仪器类专业培养瓶颈。
知识串联:筑多场景体系,破“知识零散”之困。学院以“五维场景”科研成果为纽带,打造“仪器牵引—场景导向”课程群。将卫星数据采集、航空物探等重大仪器成果转化为案例,引导学生沿“场景—问题—原理—突破—成效”串联理论;以“地学仪器”“智能仪器”为核心,辐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拓展光电、机械、软件类课程,构建多域贯通框架,打破课程孤立格局。
实践通联:建全维度平台,破“实践薄弱”之困。学院依托“五维场景”构建“资源聚合—虚实结合—产教融合”体系。在资源聚合上,建设高值化野外基地,配置地空联合探测仪等装备,提供真实训练;在虚实结合上,搭建虚拟仿真平台,覆盖卫星探测等高成本场景,衔接课程实现全流程训练;在产教融合上,联合企业建设实验室,打造“基础训练—竞赛提升—产业实战”链条,锤炼学生的工程能力。
平台互联:促教研协同创新,破“科研脱节”之困。学院以“五维科研平台”为依托,实现“工程平台+项目驱动+思政引领”互联:开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将“五维科研项目”转化为大创、毕业设计等任务,让学生参与真实科研;构建“仪器报国”思政案例库,以地面电磁系统破垄断等故事为素材,传递科研精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的三维统一。
成效升华
以“五维融合”聚合价值 彰显育人体系之效
近年来,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三力牵引,三向联通,五维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仪器类人才培养从“单一技能塑造”迈向“全方位素养培育”,育人成效显著。
在人才培养上,学生创新能力突出,近9年本科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345项、国家级大创项目165项,发表核心论文1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生项目3项。在教学建设上,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并8,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在示范推广上,学校牵头组建校企协同平台,获批“吉林省创新特色学院”,相关经验在全国教学改革会议进行专场报告。
70余载初心如磐,仪器报国使命在肩。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三力牵引,三向联通,五维融合”的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国家需求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的创新之路。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五维场景”的育人价值,为国家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仪器类创新人才,为我国高端仪器装备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