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杨建华教授与西北大学邵会秋教授、潘玲教授合著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一书,于201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于2020年由斯普林格出版社推出。该书先后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6年)及“2016年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7年),并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2019年)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全书共60万字,系统梳理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及金属器的时空分布与形态演变,揭示了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中国北方与亚洲草原地带的文化互动。书中将这一广阔区域划分为蒙古高原东部与外贝加尔地区、亚洲内陆山麓地带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它们作为匈奴帝国兴起与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

首先,该书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重要突破。不同于以往从中国北方出发、在境外寻找相似器物以推断文化交流的传统路径,本书以“区系类型”理论为基础,将中国北方视为欧亚草原整体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区域,从更宏观的欧亚大陆视角审视其与草原的文化关联。这一视角有助于从具体器物的传播中洞察更大范围的文化格局变迁,例如对管銎战斧和空首斧的研究均立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文化背景。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以“双鸟回首剑”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向东传播,以及以“虎牌饰”为代表的器物组合向西传播,其背后实为斯基泰-西伯利亚文化的东进与匈奴势力崛起后的西扩。这种文化分野大致以太行山至浑善达克沙地一线为界;而在欧亚草原地区,则体现为以叶尼塞河流域的米奴辛斯克盆地为界,该地区曾反复出现欧罗巴人种与蒙古人种考古学文化的交替。
其次,书中进一步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交往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分别对应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东部区域涵盖中国北方与蒙古高原东部、外贝加尔地区的互动,构成“金属之路”的东区。该区在商末周初(公元前二千纪后半叶)达到鼎盛,影响范围西抵米努辛斯克盆地。西部区域则指中国北方与亚洲内陆山麓地带的交流,作为“金属之路”的西区,其交往始于公元前二千纪初,至东周时期(公元前一千纪中叶)达到高峰,东界延伸至蒙古国中部至太行山以北一带。东西两区所联系的草原背景差异显著:西区可远溯至黑海沿岸,其文化影响多表现为自西向东的传播,且来源多样;东区后方限于外贝加尔地区,其文化发展更多受到中国北方的影响。本书通过系统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北方与草原的联系,首次全面回应了“东风西渐”还是“西风东进”这一关键学术问题。
最后,为清晰呈现文化交往的历时性演变,书中将整个过程划分为夏代、早商、商末周初、两周之际、东周与汉代等不同阶段,逐期探讨中国北方与新疆及欧亚草原的互动关系。最终勾勒出一幅跨越两千年(公元前二千纪至公元前后)、以金属器为代表的文化交流历史长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北方与草原金属之路的东西两区此消彼长、动态平衡,最终分别促成匈奴联盟的形成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开辟前的中国与欧亚草原交往史长期近乎空白。学界虽已意识到此前存在一条“草原金属之路”,但其具体交流机制与影响范围仍不甚清晰。吉林大学作为我国北疆考古研究的重镇,数代学者致力于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考古探索,本书正是这一学术传承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正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亟需深厚的历史参照。深入理解草原金属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形成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杨建华 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并留校任教至退休。曾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第七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北方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西亚考古,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代表作有《两河流域史前时代》《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公元前2千纪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和《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到城邦国家》等多部专著。
邵会秋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及丝绸之路考古。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关系》《百兽率舞》《君子之兵》等专著,出版译著《印度-伊朗人的起源》和《欧亚草原古代冶金》。
潘玲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北方边疆考古、战国秦汉考古和蒙古考古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代表作有《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中国北方晚期鍑研究》等专著,出版译著《蒙古考古》《史前至蒙古帝国时期的内欧亚大陆史》和《德列斯图依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