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吉林大学举办“文科交叉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坊”启动仪式暨第一期活动

发布日期:2025-11-28      编校: 潘懿     审核: 刘斯伟     点击:

【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11月25日上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学科交叉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吉林大学文科交叉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坊”启动仪式暨第一期活动在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蔡立东出席活动。启动仪式由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主持。

启动仪式上,蔡立东向工作坊的倡议人暨工作坊第一期主讲人、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颁发了工作坊纪念牌。

蔡立东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工作坊的顺利启动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老一辈吉大文科学人致以崇高敬意。他回顾了吉林大学在推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的历史举措和最新进展,希望工作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问题意识、明确场景边界、扎根中国实践、顺应时代发展,勉励广大文科学人在交叉研究中赓续吉林大学的学术传统,致力于做有品位的学术、有品格的学人和有品质的学问。

周光辉回顾了“文科交叉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坊”的策划背景、筹备过程以及未来运行构想,对学校领导、社会科学研究院以及学科交叉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表示感谢,期待工作坊能成为推动思想交流、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启动仪式后,工作坊第一期活动开始。第一期研讨主题为“文明秩序: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由周光辉主讲,考古学院院长段天璟、法学院教授朱振担任与谈人,孙正聿担任评议人。本期工作坊由行政学院教授殷冬水主持。

在主旨演讲中,周光辉以秩序问题为核心切入点,提出了人类为何自愿服从权威性安排的“秩序悖论”。他在梳理自发秩序、权力秩序、制度秩序等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明秩序的概念。周光辉指出,文明观念通过凝聚机制塑造认同、通过内化机制促进合作、通过正当化机制保障服从,破解了在大规模构成性群体中建构秩序的诸多悖论。周光辉从符号体系、组织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层面阐释了文明秩序的结构,强调文明秩序研究在推动政治学研究范式更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及促进不同文明秩序共生共荣方面的重要意义。

在与谈环节,段天璟从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考古研究出发,对文明秩序论的提出进行了评议。他指出,中国文明数千年延续不断的演化过程,蕴含着理解当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源代码,考古材料中呈现的聚落演变、性别分工、财产制度、宗教信仰与早期国家形成等现象,都为周光辉教授关于文明秩序的理论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朱振在与谈中高度评价了周光辉的文明秩序论构想,认为其以政治秩序正当性为核心问题,从秩序悖论出发,提出了以文明秩序解释事实权威与正当权威合一的独特进路。朱振指出,文明秩序论是一种兼具描述性与规范性的理论框架,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与中立性等特征,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秩序,也为文明秩序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文明秩序建设机制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空间。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更好论证并推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文明秩序理论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文明秩序建构中的象征意义体系建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总结评议中,孙正聿高度肯定了周光辉通过建构文明秩序概念推动政治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理论追求,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在于凝练出标识性概念。孙正聿通过对中国当代哲学发展中一系列范式变迁的梳理,强调只有回答清楚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立场,范式转换才有真正抓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应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文明与文化区别开来,将文明概念放在生产方式、历史形态与人的存在方式的演变中来理解,从而更好阐明文明的历史性、进步性与革命性。

“文科交叉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坊”是社会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创新举措之一。社科院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打造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营造多元观点碰撞、前沿思想汇聚的创新氛围,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发出吉大的声音,做出吉大的贡献。

校内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单位的师生代表出席活动。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