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校长办公室】11月22日,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中山大学等有关高校协办的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在广州举行。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大会主席、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张希指出,高分子科学处于化学与物理的交界处,是连接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重要桥梁。它不仅是一门富有创新活力和创造魅力的基础学科,也为化学工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他寄语参会师生,科学之路从来不是康庄大道,科研“平台期”并不意味着失败,而只是研究工作遇到了瓶颈,这本身就是科研过程的一部分。他鼓励广大师生要积极拥抱AI技术变革,学习使用新的表征工具,利用学术访学和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寻求学术上的突破。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大家提供充分交流、彼此启发的机会,在突破自身瓶颈的同时,推动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开幕式上,举行了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等奖励的颁奖仪式。香港理工大学讲席教授刘冬生因在核酸组装体的可控构建和功能研究方面的系列创新成果荣获2025年王葆仁奖。张希为刘冬生教授颁发奖励证书。王葆仁奖以中国高分子化学奠基人王葆仁先生命名,奖励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基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一人。

会议期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和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分会联合组织召开了中美高分子论坛。张希在致辞中强调,科学是“我”,艺术是“我们”,即艺术可以自己完成,而科学需要合作。很多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合作可以简化难题,合作可以提高效率。

张希会见了韩国高分子学会代表团,并与韩国高分子学会主席Yong Ku Kwon教授签署了双方高分子学术组织间的合作备忘录。据此,两国高分子学会将定期在中国和韩国分别召开中韩双边高分子会议,以促进中韩高分子界的交流与合作。
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创办于1954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中国高分子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共设23个分会,包括7个大会报告、420个邀请报告、818个口头报告、371个快闪报告和2106个墙报。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参会代表多达63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22人。会议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过去两年来中国高分子科学发展与进步的最新成果,同时探讨进一步促进高分子材料的转移转化,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