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文武 王柳涵 图片/徐立华 王元辰】秋日的长春,天高云淡,叠翠流金。9月2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众多媒体记者云聚吉林大学宋治平体育馆,聚焦一场擘画蓝图的思想盛宴——首届“长春论坛”,镜头中闪烁着每一个思维亮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论坛着眼2035年,以“共谋‘十五五’:大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擘画与治理创新”为核心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知名高校、领军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长春论剑”,围绕大学与城市共兴共荣的战略路径,进行了深度碰撞与智慧交融,共同描绘了一幅校地协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9月27日上午,首届“长春论坛”在吉林大学宋治平体育馆启幕
战略共识:城校共生的发展宣言
论坛在清澈纯真的合唱《思念》中拉开序幕,这声叩问恰如其分地引出了城校关系的深度思考。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在致辞中精辟定义了长春与吉大的关系:“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长春与吉林大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伴、共兴共荣’的共同体。”这一论断成为论坛共识的基石。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田辉进一步阐释了举办论坛的深远意义:“汇聚高校、企业以及长春的智慧与力量,推动校校携手、校企合作、校地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协同。”他表示,吉大将坚持立足长春、扎根吉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将“长春论坛”打造成为助力长春振兴突破的响亮品牌。
创新引擎:驱动城校共生的核心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吉林大学与长春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主旨报告与圆桌对话的交融中,这一共识愈发清晰。
中粮集团董事长李国强表示,愿以“农”为媒、以“诚”为桥,全方位拓展与吉林省、吉林大学战略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在地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管海兵指出:“高校必须将发展逻辑从教育系统内部延展至教育、科技、人才、社会的大循环中。”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以“做强浙江大学就是做强浙江”的实践,展示了大学作为区域创新核心引擎的力量。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王守军从基础教育创新的维度,提出了独特见解。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则阐述了特色发展路径:“从传统优势学科内部孵化出新学科,形成‘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生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王轶则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教学与实战的深度融合。
在创新链条的对接上,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分享了“东大模式”的成功经验:“我们融合电子信息与材料学科首创‘信息超材料’,同时通过‘一市一策’合作使85%的转化项目落地江苏。”这种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正是吉大与长春正在携手谱写的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才沃土:构筑城校相融的发展根基
吉林大学与长春不断探索构建人才发展、城校相融的崭新格局,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引擎。
长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刚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城市的诚意与担当:“当我提出希望点亮地质宫的灯光,吉大迅速响应,让代表科学家精神的灯光照亮城市夜空。我们要让吉大学子多一份选择留在长春,这是城市的承诺更是责任。”这种情感共鸣,体现了城市对大学精神地标的珍视与对人才的真挚渴望。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刘亦功表示,作为驻吉央企,中国一汽将厚植人才第一资源,推动长春打造汽车产业人才高地,持续建强“红旗学院”,继续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实施好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不断加大优秀毕业生引进力度,坚决把中国一汽建成各类英才干事创业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用武之地。
在圆桌讨论中,人才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强调:“实现所有目标的关键核心是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杰出人才有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自然能带动资源汇聚,孕育重大成果,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结合学校实际,强调大学的国际化。燕山大学校长王慧远则建议抓住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的窗口期,加强精准引育。这些见解为吉大与长春的人才合作提供了多元思路。
文化共生:铸就城校交融的独特气质
“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美丽的吉林大学校园里”——这句广为流传的佳话在论坛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吉林大学赓续的红色基因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为长春这座城市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色;而长春也为吉大的文化资源转化搭建了广阔舞台、提供了有力支持。
顾刚市长分享了云聚吉大地学、医学的新民大街开放后的盛况:“每个周末都有近80万人次市民游客漫步其中,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不仅加深了大家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使命担当,更展现了吉大师生继往开来、锐意进取的崭新风貌。”这种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让大学与城市真正实现了血脉相连。

9月27日下午,首届“长春论坛”圆桌会议在吉林大学宋治平体育馆召开
“十五五”擘画:共赴城校共振的美好明天
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吉林大学与长春如何共谋未来?论坛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在规划论证环节,高等教育领域专家们为吉林大学“十五五”发展规划把脉问诊。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建议“有所为,有所不为”,浙江大学校长马琰铭强调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这些真知灼见为城校共同发展提供了战略参考。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田辉坚定表示:“我们要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深化综合改革,把学校的规模优势、范围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他强调,吉大人必须发扬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决扛起“创新图强、兴北报国”的使命担当。
首届“长春论坛”,就带来了一系列重磅合作协议的签署,更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新阶段。从长春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的携手,到中粮集团与吉林大学的战略合作,再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吉林大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强强联合,这些务实举措为城校共生共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吉林大学与长春市正共同实践着一条大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正如“大学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展”所展示的,从创新篇、人才篇到产业篇、文旅篇、合作篇,五个篇章生动记录了过去双方血脉相连、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更指明了未来深度融合的方向。
首届“长春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一次高端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发展共识的凝聚。它清晰地昭示: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中,大学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依赖于构建一种基于战略共识、治理创新与深度协同的新型伙伴关系。当吉林大学的创新策源能力、人才储备优势与长春市的产业基础、发展战略实现系统性、深层次的融合,必将爆发出驱动东北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春与吉大,正以此次论坛为里程碑,用行动回答《思念》的歌词中“你从哪里来”的深切叩问,以“相生相伴、共兴共荣”的姿态,携手共赴一场相互成就的崭新旅程,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生动而深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