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从源于自然到服务人类
深度解读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

发布日期:2025-07-30      编校: 潘懿     审核: 刘斯伟     点击:

【文字/张宏伟 图片/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秘书处办公室】从发布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灵巧手到颠覆性设计的全维度仿生机器人,从成立国际仿生科学院到仿生科普展厅揭幕——7月26-27日,2025年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大会暨国际仿生科学院成立大会在北京未来科学城举行。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的百余位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围绕“仿生科技·智创未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旨在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产业生态共建共享,推动仿生机器人产业从“技术追赶”迈向“创新引领”,助力我国在全球高端装备制造竞争中构筑新优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智力汇聚:深入探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本次大会由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吉林大学共同主办。吉林省副省长孙简,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刘晓东,国际仿生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任露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王云鹏,东南大学校长孙友宏,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江西理工大学校长葛世荣,知名科学家嘉宾高金吉、丁汉、刘合、毛明、郭雷、焦宗夏、顾佩华、戴建生,张建伟、谢胜泉、刘浩、朱利安·文森特、托马斯·施特格迈尔、斯坦尼斯拉夫·戈尔布、林贤宇、西拉姆·拉玛克希纳、莫哈末·萨普安·萨利特等出席会议。

张希代表学校向莅临本次大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对吉大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正如霍夫曼教授所言,科学依赖争论。学术会议是一种进行有效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平台。与其自己一遍又一遍地闭门思考,不如把知识或疑问分享给他人,向他人解释自己的研究工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来发现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或潜在的错误,这对于完善科学论证非常重要。除了会上的正式交流,会下的非正式交流同样重要,最有成效的科学讨论往往发生在非正式交谈中。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营造平等交流、讨论,甚至争论的学术氛围,通过充分的交流互动,明确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领域尚待解决的关键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伙伴,一起推动这个领域的进步,共同让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许心超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仿生科技作为融合生物学、机器人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前沿领域,正深刻重塑未来产业格局。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始终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抓手,在机器人领域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未来,将强化创新策源,打造仿生机器人“北京样板”,深化开放合作,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推动场景赋能,加速产业集群发展,持续优化“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对接机制,推动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刘晓东介绍了昌平区在交通、教育、科技、工业等方面发展的良好态势。他表示,昌平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近年来,依托先进制造产业优势,抢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发布了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了“1+5+1”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未来,将秉持“政府负责好阳光雨露,企业负责好茁壮成长”的理念,努力成为“有温度的产业陪跑者”,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为每一位投资者提供坚实保障。

会议主席、国际仿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任雷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从仿生智能材料到软体机器人,从类脑计算到具身智能,仿生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机器人的结构、行为与认知体系,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跃升。希望通过本次大会,不仅推动仿生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突破,更能促进仿生学、机器人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资源融合,打造一个高水平、国际化、持续演进的全球仿生科技创新平台。

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理事长托马斯·施特格迈尔教授表示,本次活动汇集了全球仿生领域顶尖科学家、学术精英和领先企业,专注于仿生科学和人形机器人技术,开展前沿对话,深入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规划仿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路径,发布仿生领域四项科技创新成果,打破仿生技术在形态、结构和控制原理上的创新界限,引领新的产业标准,致力于推动全球仿生技术深度合作和创新发展,促进跨学科一体化。

在仿生机器人创新联盟启动仪式上,28位行业权威专家将为联盟提供战略智库支撑,加快构建以仿生机器人与仿生智能科技为核心的“政、产、学、研、检、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与产业生态。任露泉、丁汉共同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重磅成果:为人机共生开启无限可能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活动现场举行了仿生机器人科技产品发布会,月泉仿生科技产品发布环节格外引人瞩目,包含11自由度灵敏触觉感知仿生手信手X-Hand M1、全球自由度最高的仿生灵巧手应手Y-Hand M1、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博行X-Bot及全球最小底盘轮式人形机器博文W-Bot震撼亮相,瞬间成为全场焦点。尤其是宛如“指尖精灵”的应手Y-Hand M1,它以高度类人的操控能力震撼全场,让围观者直观感受到“机械与仿生”的完美融合。

大会期间,国际仿生科学院也正式宣告成立,并对首批创始Fellow代表进行授牌,随后围绕“仿生机器人从生物界获取智慧与灵感”“仿生可持续结构材料”等主题开展前沿对话,激发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变革性的思想碰撞。任露泉表示,经过60多年的蓬勃发展,仿生学已成为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应用最广的学科之一。“高效、低耗、绿色、可续”的仿生学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确思维导引。国际仿生科学院作为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的最高学术机构和智库,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通过搭建大平台、开发大智慧,汇聚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国际仿生科学院将会成为示范性的国际仿生学术与智力高地,引领国际仿生科技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获悉,北京昌平区正加快构建仿生机器人全产业链条,先后与国内仿生科技与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仿生机器人的应用落地。会议期间,北京未来科学城发展集团、中科紫东太初、长春富维集团、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月泉仿生等多家企业机构在大会上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探产业落地新模式。

在此次大会上同步落地未来科学城的还有仿生机器人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旨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让前沿的仿生机器人技术走出实验室,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依托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科普委员会,国内首家仿生科普展厅落地北京,展厅以“材料与结构”“感知与认知”“驱动与运动”“信息与智能”“仿生应用”五大板块,全方位解码仿生学奥秘,借助沉浸式交互体验,深度诠释生物学与工程学的奇妙结合,搭建起联通科学与工程、自然与技术的桥梁。

院士报告: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步伐

大会特别邀请了顶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丁汉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戴建生教授、中国工程院张建伟教授分别就仿生机器人的技术、社会意义、结构智能进行了主题报告。

丁汉以《机器人未来技术研判》为主题,聚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共融机器人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分别从机械结构、多模态感知、分布协同控制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对目前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性地介绍。他表示,共融机器人绝非简单的“机器+环境适配”,而是要实现“人-机-环境”三者的动态协同——这既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复杂工业场景的现实需求,更是我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中抢占技术高地的关键抓手。

张建伟围绕《具身智能提升仿生机器人,造福人类》这一主题,针对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从虚拟信息世界迈向物理交互的关键突破做了详细阐述:“具身智能为仿生机器人赋予了‘感知-决策-行动’的类人本领,使仿生机器人从‘机械执行’升级为‘智能协同’。未来十年具身智能将落地千行百业,以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物理世界刚需场景的智能化变革,最终实现‘机器为人服务’的普惠愿景。”

戴建生在《具身智能的变形、变体和变胞》的报告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香水盒的折叠工艺中获取机器人结构灵感,并在现场通过对一只千纸鹤的科学解析,展示了由几何体切割链接形成的新型变胞机构。变胞机构概念由戴建生于1996年提出,意为“微观形态连续体”。基于变胞机构的变胞机器人开创了具身智能的“环境适应身体”的特点,可以根据环境自主改变结构,变化形态、调整模态、实时进化。

产研对话:擘画仿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蓝图

“共襄仿生科技发展盛举,推动跨学科技术碰撞与产业实践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此次会议特设两场圆桌论坛,聚焦“如何进一步推动行业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落地”这一核心方向,开展了深入研讨。

在“仿生具身智能机器人:机遇与挑战”论坛中,中国科学院毛明教授邀请利兹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位仿生机器人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对仿生智能机器人的科学技术突破与跨学科融合展开深度对话与前瞻研判,尤其是仿生机器人未来的场景化应用和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的转化落地,进行了充分的意见交流。在各位专家学者看来,虽然仿生机器人未来发展一定会继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前景让人充满希望。

“仿生具身智能应用突破与产业落地”论坛由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主持,邀请联想创投、长兴基金、珞石机器人等金融界和产业界领军人物,围绕“应用突破”和“产业落地”两个核心,结合企业实战经验,探讨了目前仿生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产业应用中的核心突破以及场景应用。参与嘉宾还就目前的市场趋势,各自表达了在技术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瓶颈,对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展望。

据悉,中关村论坛创办于2007年,以“创新与发展”为永久主题,是我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等组织机构支持举办。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