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图片 徐立华】
她,是医者,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
她,是学者,用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她,是师者,用匠心精神培育桃李芬芳。
毕业于江城名校吉林一中的她,自幼便对医学满怀好奇。医生手持听诊器、手术刀的飒爽形象,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高考时,她毅然选择吉林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开启了逐医之旅。
从学生到医生,从老师到学者,二十余载深耕,从未离开过母校。她就是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病理科主任、口腔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史册。
口腔医院在大众认知里,似乎仅局限于镶牙、补牙、治牙这类基础业务,就连身为医生的父亲,也曾如此认为。但史册所投身的口腔病理学领域,在临床中是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教学中是联系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的桥梁,在科研中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基础,意义非凡。

病理科虽常被患者忽视,却在疾病诊断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史册的工作,是在显微镜下,从细胞和组织的细微变化里找寻疾病线索,为临床医生提供精准的诊疗依据。
“病理诊断责任重大,关乎患者生死,容不得丝毫马虎。”她始终把患者当作亲人,反复观察每张切片,力求诊断精准无误,让患者重燃生活希望。
在医疗领域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史册以专业、专注和执着,践行着这一特殊身份的使命。
科研是史册的“主战场”。她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之路布满荆棘,实验失败、实验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是家常便饭,但她从未言弃。她带领团队日夜钻研,不断分析实验结果,优化实验方案,对知识的渴望和科研的热情从未熄灭。
为开阔学术视野,她曾远渡重洋,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牙学院访问学者。异国求学挑战重重,文化差异、学术竞争如影随形,她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边做实验边查阅文献,与国外专家激烈探讨学术问题,把先进知识和技术带回国内,为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领域,史册同样发光发热。她努力通过构建知识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她的课堂充满启发性,知识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从不限制学生职业方向,而是注重引导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她的努力,不仅在科研的领域结出硕果,也在教学的田园里绽放芬芳。她凭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不懈的科研追求,成功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这一殊荣是对她个人成绩的高度认可;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获批,是她辛勤耕耘的见证;而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更是她在学术与教育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面对众多成果和荣誉,史册自豪之余感慨万千。她说,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病理科几十年、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精神传承。而她,也将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史册深知,在医学和科研这条没有终点的道路上,史册将继续逐光前行,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投身国家口腔医学事业,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中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她奋斗的故事,也必将被岁月铭刻,激励着更多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