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说到女性的美,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吉大女性之美更在于,头脑里有理性的光彩,眼里有自信的光辉,心中有向善的光芒。
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策划并推出系列访谈栏目《花开吉大》,以此致敬新时代吉大女性之熠熠生辉。在《花开吉大》第一季中,我们将镜头聚焦吉林大学10位女院长,走近她们,感受那份优雅、坚韧、独立、担当。她们智慧果敢、又美又飒,既宜室宜家,又为学为师,她们有生活中浸润的那份修养、有工作中淬炼的那种风度……
每朵绽放都能点缀入画,每缕清风都自带风华!让我们相约这个春天,分享感人的故事,感受向上的力量。
花开吉大,风景如她!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院长 潘海英
名字里含个“英”字的她,没想到与英语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 译为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院长潘海英最喜欢的这句话激励着她以柔肩担起重任,笃定前行向未来。

如何推动外语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是潘海英时时放心不下的一份牵挂。多年来,她心怀对学院的感恩与热爱,以笃定的信念、坚持的勇气、温暖的力量、敢为的魄力、善为的智慧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谈到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的发展建设,潘海英说,“建设‘国内知名、国际有声’的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是我的责任亦是我的初心。学院将始终秉承‘精准定位、特色凝炼、内涵发展、多元创新’的发展理念,以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新时期外语教育教学体系,打造特色鲜明学科方向,坚持高质量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全方位外语教师发展。”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共有249名女性教师,占全院教师人数的近百分之九十,潘海英极尽这种特色为优势。她说:“越来越多的女性教师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担重任、挑大梁,不断传递着不畏艰难、追逐梦想的正能量。我相信以柔水砺石之功、定能打造语言铿锵之美,我们要在教学一线,深耕不辍、坚守初心;在国际舞台,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扛起一个学院发展的重任,困难和挑战不会因为是女性而减少分毫,反而需要具有更加强大的抗压能力、耐性与韧性。潘海英肩负重任的背后同样承载着无数日夜的思索、寻觅与突破。重压与挑战之下,她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一路走来,我发现,真正的阻碍很多时候都来源于自身,用直觉作出判断,往往会直接影响事态的发展和走向。困难面前要学会保持理智和创新性思考,我将不断努力和摸索......”在潘海英看来,突破他人的定义、冲破固有的思维、挑战更好的自我对她来说是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淬炼。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育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样。作为院长,不仅需要具有应对的勇气,同时还需要具有拆解问题和激发团队活力、推动学院稳步发展的能力。
谈到女性领导者如何发挥女性优势,潘海英认为,女性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会更具反思性和协作性,也更容易采用积极思考的领导风格,善于用开放的心态去聆听思考,同时试着理解别人的意见。女性具有“包容”的特质,对内组建团队,会最大效率运转团队成员间的关系;对外吸引人才,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加强合作、寻找共赢。

“女性,代表着温暖、坚韧、宽容、责任感等一系列特质,而能够激发这些特质的叫做‘守护’。以‘守护’的心态去建设发展我们的学院,我想这也是身为女性的优势吧。”她笑着说。
如何在事业良性运行之下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是潘海英和万千职场女性一样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她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在工作和家庭之中的平衡之道,那便是“合理选择、全情投入”。她谈到,“当你需要去扮演更多的角色和承担更多责任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如何平衡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你需要选择什么时间是家庭时间,什么时间是工作时间,以及如何让自己比较合理地区分这两个时间。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不断地选择、放弃和随时开始。”

从青年教师到青年带头人,潘海英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不断跳出“舒适圈”。亦动亦静、涵养风格与韧性,亦柔亦坚、带领学院砥砺前行。她用“敦本务实、革故鼎新、行稳致远、力学笃行”与女同胞共勉,希望与身边的女同胞们携手,共同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当好学生“引路人”,共同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立足校本实际、心怀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道路,在三尺讲台上,绽放人生最美丽的花朵。
(统筹/刘飒 文/张倩 图/方卫东 王元辰 受访者 视频/曲家伟 冯世博 周骁勇 范思娣 刘晨欣 徐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