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是著作等身啊!”
“等身谈不上,做到等心才行。”
这是两个彼此敬仰的“忘年交”之间的开场白,幽默而睿智。
12月20日,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在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校长办公室、校工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看望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


“您有什么好的办法?”
“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一连串的“校长之问”,绝对是有备而来:带着对母校老师的深情和要建好吉大的期望,这次看望,更像是一次求解方案,寻医问药。
在孙正聿的办公室,话题从奥古斯丁的“我错故我在”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
“您常说‘我教故我在’,我的理解是,您很重视教育,很享受教育。”
“的确,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是第一位。我非常推崇钱伟长先生的说法:一个大学老师,如果不教书,他就不是大学老师;如果不搞科研,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
当张希问到,对青年教师投入教学情况的满意度时,孙正聿认为,学术不足、学养不足、学理不足是他所担忧,但也有欣慰,那就是吉大哲学学科的学术氛围在全国高校中还是比较活跃的。
在谈到“双一流”建设时,孙正聿认为,一流的学科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由一流的学术领军人物和一流的学术团队,一流的研究纲领和一流的研究课题所决定的。能否成为一流学科,还要看有没有自己独到的一流成果。
张希表示极为赞同,“建设一流学科,我们需要更多像您这样的著名学者。”

当孙正聿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定义为“领域的唯一和水平的第一”时,张希顿时兴致盎然,“我很关注基地问题,有学术高地才能孕育学术高峰,没有这样的土壤怎么能筑建一流的学科!”
当孙正聿谈到影响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生源”时,张希马上抛出他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力争把好学生留住;其次,导师的研究纲领、研究范式也决定和吸引着博士生的选择方向。”
短短一个小时的见面与交流,是两个智者学术上的彼此共识和理念上的深层交融。


在任露泉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一份工作提纲长达十五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仿生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申报工作、新工科建设工作、仿生健康城项目筹划工作……快速的工作节奏让这个古稀之年的大师在科研教学的路上从未停歇过脚步。张希一句:“您的担子重啊!”饱含深情。
“您对工科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关键是人才。工科的发展与建设要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要体现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 “人才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出成果。如果来的不是人才,或来的人才干不了事,都不行。”
“怎么把需要的人才引进来?我们缺的是什么呢?”

任露泉从校内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方面做出了建议,而“建设学术高地,孕育学术高峰”也成为两个大师之间的共识。
从管理谈到学术,张希对仿生健康的理念十分感兴趣。
“围绕着仿生与健康,我们都能做哪些事情呢?”
任露泉从“四创”,即“创新(驱动力)、创高(高水平成果)、创富(精神富、物质富)、创健(身心健康)”,谈了仿生健康的理念。他说,“仿生健康就是从身心自然,达到身健、心健、脑健、行健。”
从机械仿生、材料仿生、军事仿生、智能仿生,到健康仿生,两位院士侃侃而谈,气氛轻松,内容深刻。这是科学大师的思想相遇,是教育管理者的心灵交往。

张希还饶有兴致参观了仿生科技成果展厅、材料原位测试仪器实验室、仿生多功能报告厅、多功能仿生钻车展厅、3D/4D仿生制造实验室,听取了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情况的汇报。
(文/吉林大学报记者 刘飒 摄/庞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