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体系化研究是找出党的创新理论的骨架,将理论观点整合为自洽统一的思想体系,学理化阐释则是挖掘论断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而增强其理论解释力与学术表达力。这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学术任务,更是文明自觉。我们要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与现实,以扎实的社科研究来重构理解世界的知识逻辑,实现文化主体性回归。”
金秋十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2025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50名学员进行了为期23天的集中研修。
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研修工作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走过整整20个年头,中央层面累计举办研修班112期,培训学员1.3万人,各地因地制宜组织研修,为壮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中央六部门制定《2025—2029年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规划》,在坚持以政治培训为主的同时,加强学术培训,突出效果导向,着力创新举措。此次集中研修,正是这一《规划》实施后在中央层面举办的第一批班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研修工作迈向新的五年,呈现出新的气象。
机制创新绽放学员研修活力
“作为基础学科,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培养模式的设计,均应以培育能为学科发展作出关键贡献的顶尖人才为核心目标。”
“顶尖人才培养对学科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而实践人才同样不可或缺。针对实践人才的培养计划,普遍性更强且覆盖范围更广泛,能够惠及更多经管类学科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又内含着重大实践课题。具体到经管学科,唯有兼顾不同类型人才的培育,才能更全面地支撑学科长远发展。”
教室内,一场关于数智时代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讨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员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碰撞中深化思考。
“今年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在组长推选和研讨形式上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好评。”驻足在校园内的林荫道上,研修班联络员翟占国自豪地对记者说。
本批次研修班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所有一级学科,各学科各领域教学科研骨干齐聚校园。研修班改革了组长推选机制,一批年富力强、充满热忱的学员被推选为组长,他们学习劲头足、工作热情高,号召力也更强。每个组内25个人自主结成5到8个研究小团队,每次研讨由各个团队承担一部分任务,让学员们能够一展所长、学有所得。
据介绍,为了增强选调对象的针对性,本届研修班更加注重选拔业绩突出的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和有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学员平均年龄为43.71岁,比去年研修班学员整体年轻了近5岁,进一步扩大了教学科研骨干的覆盖范围。
作为第三小组的组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孙敏感触颇深。“我感到本届研修班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授课层次非常高;二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三是研修节奏衔接非常有序;四是非常注重联系实践现场教学。”她说,“通过研修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也进一步提高了坚守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跨学科交流互鉴突破学术创新壁垒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跨学科间的交流互鉴是破解认知局限、激发学术创新的关键。研讨课上,学员们把历史、人文、教育等跨学科议题抛向彼此,灵感在追问与解答中不断迸发;课间散步时,学员们也会聊起田野调查与理论构建的结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能为课题找到新方向。
在融合创新的氛围中,不少学者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思维局限。
“这次学习就像为我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鲁东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冯海霞深有感触。她坦言,过去自己的研究视野主要局限于语言学内部,曾认为法学、经济学乃至人工智能与语言学关系不大。“在研修班上,通过与相关专业的同仁深入交流后发现,这些领域恰恰是语言学发展的沃土,能为语言学研究注入全新活力。”她举例说,现在探讨语言,会自然关联到人工智能中的语言安全、国家层面的文明互鉴与国际传播,“各学科的知识正在深度融合,固守单一领域已难以应对时代的议题。”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表示,此次研修班的分组设计给他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跨界体验。“我与党建、历史、考古等领域的学者同组,这种交叉性极强的交流,最大的收获是‘跨界对话、理论落地’。”他举例说,在探讨“第二个结合”时,考古学同仁对文物背后历史与文化的剖析,为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现实支点;而他所从事的哲学研究的使命,正是对此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以理论视角阐释考古发现,将具体现象转化为规律性认识。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夏炎的话,道出了许多学员的共识:“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太重要了。”就历史学来说,仅凭历史学难以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从事社会史研究的学者,往往需要借鉴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经过此次培训,各学科的学者相互沟通,我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夏炎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无论是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对话,还是哲学思考从考古发现中寻找支点,都印证了重大学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时常涌流于学科边界的交汇处。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更多这样打破藩篱、激发共鸣的深度交流平台。这次研修班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未来的探索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把研修成果融入科研攻关和教育教学
10月24日下午,研修班第一阶段学习总结会在大报告厅举行。接下来,全体参训学员分赴四个方向,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推进下一阶段研修任务。参训学员们互道珍重、畅谈研修心得,带着阶段学习的收获与思考,陆续踏上各自预定的实地考察行程。
在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激励着学员们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在万山红遍的巍巍大别山,革命先辈走过的足迹刻写下老区军民坚守革命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在展现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优势的浙江创新馆,学员们追寻着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在河南兰考翻淤压沙的劳动中,学员深刻领会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将研修的成果切实融入科研攻关与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不仅能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还能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探索,助力青年人才在知行合一中成长成才。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姜影告诉记者:“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的创新形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理论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赋能的良性闭环,既以科学理论为实践探索指引方向,又通过生动实践为理论研究注入新鲜养分。我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居民养老和康养事业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课题,在高校学生的培养当中,也要运用好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赋能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构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抒怀’的艺术理想,将学生培养成为心怀‘国之大者’、情系人民的艺术工作者。”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叶健对记者分享的研修收获。
“近些年来,我带领多届学生团队,实地探寻历史的遗迹,在实践中感受古代中国历史现场的发展脉络,通过挖掘历史细节并上升到理论思考,把历史‘还原’到论文中。”谈到接下来的工作,夏炎的话语铿锵坚定,“我将继续参与推动中国史研究深入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研修班结业后,学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各自工作岗位。丰富的研修成果必将汇聚成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磅礴力量,让扎根中国大地的知识之树,在时代沃土中越发枝繁叶茂。
(本报记者 底亚星 本报通讯员 叶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