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在吉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里,有一位医生很特别。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是用另一种方法参与治疗,大家看到他心里就会很踏实。他就是心理医生田润辉。
“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医务人员的压力会增大,心理问题会凸显。同时,患者由重症转为轻症,或者轻症快治愈出院的时候,一些心理问题也会显现出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领队、副院长吕国悦敏锐预测,“心理医生必须跟上!”
2月7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理科医生田润辉随我省医疗队抵达武汉。“疫情发生以来,大家都在关注患者的救治,而我除了担心患者,还担心前线的医护人员。”3月6日,田润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抵达武汉后,田润辉被派驻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负责诊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已经从事18年心理工作的田润辉,一抵达武汉便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工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患者的情绪管理,尤其是重症患者的心理问题。第二个就是医护人员的情绪问题。
“吉林省先后派出12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个多月。”田润辉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维持高强度状态4周其实是一个‘节点’,应激逐渐进入耗竭期,极易出现不稳定状态。”
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所负责的疗区,出现过情绪躁动、不配合治疗、不戴口罩、大声喊叫的患者。“这样的情绪对患者本人的治疗非常不利,还会干扰其他患者的情绪,对医护人员的安全也不利。对于这种重症精神患者,主要是用药物对其干预。”田润辉说。
面对心理问题,田润辉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治疗方法。“轻症患者的表现更多的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比如说恐惧、焦虑。对这种病人就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如果患者出现了绝望、拒绝进食等重症表现,就要进行药物干预,让其重新树立信心,振作起来战胜病魔。”
“我们的医护人员基本都来自各个重症医学科,在关注患者心理方面都非常有经验,比如说经常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简短的交谈,鼓励患者,给予一些安慰性的动作,来改善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可以说我们这里每一个医护人员都是患者的心理医生。”田润辉说。
田润辉会参加吉大一院的每日例会,吕国悦让各组组长收集患者信息,田润辉根据各组提供的患者情况,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田润辉把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制定的措施与各组组长分享,培养医护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关爱患者的意识。
询问病史、处理医嘱……在战友们拯救生命的同时,田润辉发挥专业所长,给患者分发心理防护手册,安慰那些焦虑、愤怒的患者,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助力他们早日恢复健康。“不到一线真的难以想象那些患者所面临的恐惧和焦虑,我期待去点燃他们内心中那盏希望的灯。”田润辉说。
医务人员长期奋战在一线,过度劳累、与患者密切接触,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需要被关注。在抵达武汉的第一天,田润辉就制定了心理调适工作流程图,发到了医疗队队员的微信里。
“制定流程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面对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各组组长也可以随时观察组员情绪以及睡眠等情况,多渠道、多方法去了解大家的情绪状态。”他说。
田润辉时常会接到队员们的微信咨询和电话咨询。“这次疫情与以往遇到的应急事件不同,因为涉及到传染问题,医护人员不能面对面交流,也不能坐到一起抒发情绪,人与人之间的支撑变少了。”田润辉说,“我会利用新媒体开展群体疏解,调节大家的情绪。”
采访结束时,田润辉告诉记者,在武汉期间,他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缓解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你们守护患者,我来护你们周全。”田润辉对战友们说:“期待疫情散去时,我们一同赏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