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十佳大学生杜志阳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文化记者 孙立国 摄
5月4日是青年节。吉林大学在中心校区举行2016年十佳大学生、十佳班级、自强自立大学生标兵颁奖典礼。25岁的杜志阳站在了十佳大学生的领奖台上。这个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小伙子,内心中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大学四年,他靠当门童、做家教以及各类奖学金,“赚”了近4万元,靠这些钱来养活自己。他还和同学创建自媒体音乐公众平台,上线不到一年,粉丝便突破了25万,直接经济价值超过50万元。
家境贫寒 小学几度辍学
曾到少林寺习武却压折腿
杜志阳,25岁,1.77米的个头儿,爱笑,从他脸上看不出有任何坎坷艰难的经历。
大学本科即将毕业怎么就这么大了?“小学就念了十几年。”杜志阳笑了,脸上看不出任何尴尬。
杜志阳是从河南登封一个贫困农家走出来的孩子。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境贫寒。上小学时,他因此几度辍学。
9岁时,他曾离开学校前往少林寺习武半年。“学成之后,可以四处表演,也可以当武术教练。这样就能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他说。
但是,由于高强度的训练,杜志阳的腿被压骨折,回家养伤半年之后,父母不忍心让他再去,杜志阳便再一次返回校园。
当门童、做家教、获奖学金
大学三年累计“赚”近4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杜志阳在学习的路上不断攀升,然而家境的窘况却一直都没有改善。面对着积劳成疾的父母,杜志阳和妹妹是在亲戚的资助下,才磕磕绊绊地求学至今。他刚一上大学就申请了助学贷款。
杜志阳从小就懂事,小学毕业那年暑假,他刚刚14岁,就到一家饭店去帮忙,每天10块钱的工资,他干了18天。
至今,他仍记得发工资那天的情景:“回家的路上,我走两步就摸一下兜,生怕把这180块钱弄丢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笔收入。
高中毕业那年,他和上大学的表弟一起办了个辅导班,共招来60多个学生,两个人共挣了8000多元。
大一那年寒假,他跟同学一起去青岛,给一家酒店当门童。干了一个多月,连新年都是在酒店过的。
“原来把这工作想得挺简单,心想大一的时候还站过军姿呢!可实际上要比想象中的难得多。”他说,每天他要从早上9点多一直站到下午1点半。有客人来了,赶紧跑过去,多重的东西都要帮着搬过去,“有时站得脚都哆嗦了,刚想往下蹲一下,大堂经理就过来把他训一顿。”
一个多月下来,他挣了2600多元。除了金钱,他还有更多的收获。
“那里的服务员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有艰难的一面。”他说,这段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更多人的生活,也让他学会了换位思考。
除此之外,他还发传单、做家教。大学期间,他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其他各类的奖学金,累计“赚”了近4万元,足以养活自己。
创建自媒体音乐公众平台
不到一年粉丝突破25万
2014年开始,身边不少人都做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杜志阳也想试一试。
他和一位同学开始尝试创业,“当时,很少有人做专门的音乐平台,我们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他说,无任何外部资金投入,无任何外部技术引进,无任何专业人才引进,两位追梦的年轻人完全靠着自学PS、编程等专业技术来支撑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想法。学习复杂的后台运作,试着用公众号设置背景音乐、制作音乐相册、推送视频、解决稿件来源等问题。
平台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粉丝便突破了25万。有了关注度便引来了广告,直接经济价值超过了50万元。后来,这一平台转让给了他人,为他赢得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而杜志阳也正在寻找新的创业方向。
创业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业。大学期间,他担任班级班长、学院辅导员助理、学生党支部副书记、艺术团主持队成员。他多次率队参加各类演讲比赛,主持大小文艺晚会十余次。另外,他还连续三年赢得校优秀学生干部、院优秀学生、学生优异奖等诸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