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就要毕业的吉林大学物理学院2008级本科生张晓航,还依然在物理楼里潜心钻研着。四年里,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创新人才基地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称号等,他用努力抒写着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跟着兴趣 追随梦想
在别人看来,物理是个艰涩难懂的专业,但张晓航一直在为自己的物理梦拼搏着。
大学四年,为了物理,他倾注了汗水与青春,品尝着只有自己懂得的酸甜苦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晓航之所以选择物理,与自己的爱好和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从小就喜欢看《百科全书》的他,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与追求,再加上作为老师的母亲总给他讲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他与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四年,他每天接触的就是数字、理论和一个个的公式,每天和原子、分子、光学、磁学等抽象却真实存在的事物打交道。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样的大学很枯燥无趣,但是对于张晓航来说,每天算高数、做实验、看理论却是他最大的乐趣。
每天奔波在教学楼和实验楼的他,并没有觉得很苦很累,反而内心充满了快乐与满足。他说:“目标明确,为了自己想做的努力坚持,是我一贯的学习态度。”他觉得大学四年,打游戏看电影,混着过也是一天,认真上课自习,充实地过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踏踏实实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呢。
养成“惯性”思维——坚持,坚持,再坚持
作为物理人的他,对于如何学习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虽然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每天循环往复做着同样的事,难免会觉得有点累有点苦,张晓航的做法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用物理术语来说就是养成“惯性”思维,保持住原来的自己。
“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开始做研究实验的张晓航来说也是一样。刚开始做基础研究的他,因为刚刚接触,有点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曾经也想过放弃,但是在师姐和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他坚持了下来,从研究光信号传输到调试程序、数值模拟……入门后的他一遍一遍地计算、更正,不厌其烦地重复试验,慢慢地,他找到了研究实验的乐趣,也学到了很多理论课无法实现的经验和快乐。为了物理梦,即便是假期,他都在为自己的出国之路努力着,他找到北大的老师,亲自去北大和老师研究“倍频激光器设计”项目,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于主干课成绩95.3的张晓航来说,要想成绩好,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大三上学期的时候,他不仅要忙着学习专业课,忙着做实验,还在为自己出国准备着GRE考试。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下课就立刻去物理楼做实验,晚上自习到1点多才睡觉。也许,很多人觉得他就是一个“牛人”,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有多少汗水和辛酸。
带着“物理梦”继续前行
张晓航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四年的付出与努力过后,已经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的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的他,参加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已发表5篇论文(其中包含发表在Physics Review A等物理学知名刊物的论文),独立设计基于PPKTP晶体的蝶形腔及倍频激光系统,参与了一个“973”计划项目及多个国家级、校级项目,并且在2011年数学建模美国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获得成绩的张晓航依然继续坚持着实验和钻研,对于他来说,就算是要毕业了,也不能放松,因为成功不会止步,奋斗不会止步。
现在的他已经以全额奖学金收到了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录取通知书。张晓航说,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大学,但是找学校不是找名气,而是找适合自己的。这个大学在物理界很有权威,而且有很多知名教授,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都是出自这个学校。今年8月份,他就将飞往美国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继续读研的他依然选择了与自己的专业兴趣相关的物理学原子分子光物理方向。当问及未来他会做什么工作时,他依然说:“继续在物理方面做研究。”
物理,好像已经成为张晓航割舍不下的一部分,他时时刻刻与物理形影不离。大学四年,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与骄傲,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他仍继续为了自己那个不变的物理梦前行着,继续为了梦想挥洒着青春与激情。
也许,张晓航的大学生活在别人眼里有点枯燥,甚至无聊。他没有参加很多像学生会、志愿者的社团活动,也不像很多人一样博览群书,他看得最多的还是和物理相关的书籍。对于自己喜欢的物理,他并没有感觉到有太大的压力,即便是学累了,遇到困难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大学里他做的最多的和物理不太相关的就是运动了,游泳、打篮球,有时候和同学出去唱唱歌。当问到他有没有觉得后悔或是遗憾时,他这样回答,“没有后悔,也不太遗憾,因为每个人的专业不一样,追求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要做的事也会不一样。我觉得只要能做自己喜欢的就足够了。物理,就是我喜欢的。”
(吉林大学网络通讯社中心站 梁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