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始终牢记周光辉教授说过的那句话,“成功来自别人的评价,幸福则是自己的感受,我当然希望你们赢得成功,但如果不能,我宁愿你们得到幸福。”她尽力追求着属于自己内心的稳稳幸福,彰显自信,理智沉稳,纳吐阳光——张力娜,她记得自己的身体残疾,却从未怀疑过绚烂的明天。她微微上扬的嘴角、随意舒适的运动装、平和的话语,都让人仿佛感受到旭日落在田间葵花上的明媚与温暖。
看脚下,切莫好高骛远
现在看来乐观开朗的张力娜,也曾经历过愁云凝重的日子。经济拮据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疾病的苦痛让她一度迷惑苦闷。她坦白地告诉笔者,自己曾不止一次地想过放弃。读博期间,她曾想过中断学业,凭着硕士文凭谋个普通职业。可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也越发学会接受现实,坦然面对一切。
张力娜最想做的是职业经理人,但因为这个职业要求高频率的出差奔波,远超出自己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只好断然舍弃掉。
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张力娜读博期间接受了手术治疗及康复训练,目前身体状况已经大为改善。但是因为手术的耽搁,她的博士学位一共读了七年。当简历中赫然出现七年的博士在读经历,以及身体的残疾,往往遭到用人单位的审视和拒绝。
面对挫折,她积极地调整心态和目标,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要去努力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把能够尽力做好的地方变得绝对优秀,这样就不会被那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所左右。
在路上,切勿犹豫彷徨
“尽早完成职业规划是很重要的”,张力娜说,“要‘认识你自己’。有了对自我的定位,才能为下一个时段做准备,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她理性地把自己的职业目标设定为大学教师,并为了这个目标不断积蓄经验、提高能力。
大学兼职讲师、培训机构任教、为企业授课、参与宣讲,简历上的每一笔出彩,都凝聚了往日的奔波辛劳。通过锻炼,她已能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气氛,口才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因为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独特的授课技巧,她在求职试讲中脱颖而出。她笑着回忆,有一家高校甚至没有要求试讲就同意聘用她,因为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面试交流中,她已经将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向未来,温暖与感动相随
虽然毕业了,吉林大学给她的温暖和感动却是持续的。无论是宿舍管理员帮她把电动车推上台阶,还是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对她就业情况的热心关注;无论是网络中心亲自帮她处理校园网的办理手续,还是研究生学院对她手术期间的巨大鼓舞,都让她无限感激。
如果要让她列出自己心怀感恩的吉大人,张力娜说一定会写下从宿管阿姨到校长等所有人的名字。那些接受过的帮助,使感动融进了她在吉大的每分每秒,并被她收入行囊,成为鼓励她未来前行的力量。
她认真地告诉记者,迈出校门时,最希望的就是担得起吉林大学毕业生的名号。她希望在自己任教的高校,能够让别人透过她的一言一行,称赞吉林大学的一切。“母校对我恩重如山,常感无以为报,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略略为吉林大学争得一份骄傲。”
(吉大就业报 焦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