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图片 金光旭 马克思主义学院】8月11日,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生第一课”公益暑期学校,以线上线下形式,在吉林大学拉开帷幕。本次暑期学校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以下简称“马研会”)、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吉林大学)联合主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李大钊研究》编辑部协办。

开幕式上,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马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工会主席安钰峰及各主办单位负责同志先后致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金智秀,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PPE特色班)本科生刘昕月作学员代表发言。

韩喜平在致辞中,代表吉林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向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25级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祝贺。他指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高度重视并作出系列关键部署,今年恰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20周年,同时是抗战胜利80周年和“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交汇点。他勉励全体新生,要深刻把握时代机遇,肩负起光荣使命,坚持“读经典”与“悟历史”、“学理论”与“观时代”、“强信念”与“勇担当”相统一 ,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安钰峰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指导性和引领性的学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其中,人才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骨干应当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强烈的现实关照与坚定的理论信仰。恰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立二十周年,青年学子应当主动作为,自觉担当起建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转化为系统化、制度化、学理化的知识体系,在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发展。


本次暑期学校为期五天,共有来自国内380所院校的1700余名学子报名参与学习,其中有十余所高校的300多名学员采取集体报名的形式参加,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外国高校的同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二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将应邀围绕“经典著作研读”“学术论文写作”“调查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研究”等核心主题展开专题讲座与对话,旨在助力新生尽快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打开良好开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更广泛地浸润社会、凝聚共识,为时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有力的思想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