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按照“扶强、扶优、扶新”的新思路,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积极探索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新模式,促进了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筹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从体制机制上释放学科建设活力;依托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高峰、高原、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项目,加快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进一步谋划布局,抢占学科发展制高点;出台学科优化调整方案,开展部分学科优化调整的试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立为学科调整开了好局。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基础研究优势进一步发挥,理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科研平台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承担重大项目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截止12月25日,到账科研经费12.15亿元,创历史新高。跻身《自然》特刊“中国顶级研究机构”第十位;SCI和EI收录论文数量稳步提升,分别收录论文3103篇和2232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九位;17位学者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科技成果转化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8项;获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37项,立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名;20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创历史新高;3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位;CSSC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6篇论文被SSCI收录,较2013年翻一番;孙正聿、黄文艺教授应邀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讲解;创办了《吉林大学智库专刊》,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智库”作用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