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吉大边疆学】吉林大学魏存成教授著作《渤海考古》

发布日期:2025-10-20      编校: 文武     审核: 刘斯伟     点击:

【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渤海考古》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魏存成教授编著,2008年于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列绪言和都城城址、对外交通及相关遗迹、墓葬三章,文字约25万,并插入考古著作所必需的各种附图206幅、彩版照片23张,表格15个。该书是现今我国关于渤海考古方面少有的几部综合性著作之一,自出版以来连续被相关高校作为教材使用,被考古文博等部门列为重要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如下:

一、资料收集整理齐全有序,为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继续深化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渤海是唐代由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靺鞨族建立的政权(698-926年),其地区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还包括朝鲜半岛东北部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先后几个王城中以上京为都的时间最长。唐朝当代和两唐书对渤海有记载,以后则渐行渐远,被人遗忘了。一直到清代,关内流人到上京所在地区,渤海遗迹才再被发现,于是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考察、考证。也就是从清末开始,以日本人为主的一批批外国学者接踵而来,对上京及上京之外的各种渤海遗迹进行非法的调查发掘,先后出版了数本报告。渤海考古的大量有计划的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展开的。一直到本世纪末,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先后调查发掘了以王城为重点的城址、年代早晚与身份高低不同的墓葬等多处遗迹,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遗物,出版、发表了多部(篇)报告和论著。同时朝鲜、俄罗斯境内也时有新的发现和研究。但是,一直缺少把上述多年来各地的发现和研究汇总在一起的著作,当时出于教学需要和项目要求,作者经数年之收集和整理,完成了这本力作,为本学科人才培养和继续深化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通过对众多发现之不同门类、不同类型的划分和研究,初步构建起渤海考古的学术体系。

城址和墓葬是考古遗迹中的主要内容,王城又是城址中的主要代表,因此,本书首先将王城单列一章进行介绍和分析。文献记载渤海先后为都之地有四处,其中比较清楚的是中京西古城、东京八连城和上京城,而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为完备的是上京城,所以本书对上京城介绍得也最详细。其中包括宫城、皇城、郭城的整体规划,宫城内的宫殿建筑与排列,宫城左右附属区和皇城内的有关建筑与园林,郭城内里坊布局和佛寺建筑等多个方面。文献记载渤海对外交通发达,路线有五条,另外考古又发现了一条。文献还记载渤海强盛之时,“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然而地方城址发现不多,现在发现的多分布在这几条交通道路沿线。于是本书就将这两项内容并为一章,点线结合,相互照应,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墓葬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渤海遗迹,本书将松花江、牡丹江、图们江、绥芬河等江河流域划分为六个地区,分别介绍各处发现,然后汇总在一起,对其类型、等级、年代、葬俗、随葬品等进行综合分析。各处城址、建筑址、墓葬中出土的建筑砖瓦、陶器、金属器等众多遗物,本书皆随其出土遗迹一起介绍,则便于读者对遗迹单位的全方位考察和研究。通过上述不同层次的划分和研究,初步构建起渤海考古的学术体系,同样为今后此项研究的拓宽和深化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揭示了渤海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是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融合。

渤海主体民族靺鞨族历史悠久,本书通过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之绥滨蜿蜒河遗址、四十连遗址、萝北团结墓葬、双鸭山滚兔岭遗址、友谊凤林古城,到吉林省松花江中游之永吉杨屯、榆树老河深墓葬和牡丹江上游敦化六顶山墓葬等遗址、墓葬的介绍,追溯了汉唐时期靺鞨族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其突出表现是墓葬的土坑结构,多人葬、二次葬、火葬之习俗和日用陶器中被学界称为“靺鞨罐”的深腹筒形罐。

靺鞨族自三江平原南迁过程中,吸收了沃沮、夫余等民族人口,渤海政权建立过程中又有不少高句丽人参与其中,于是这些民族的文化则与靺鞨、渤海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比如靺鞨、渤海之多人葬、二次葬习俗同样见于沃沮族的记载,木质葬具的做法有的与夫余族接近。渤海墓葬由原来的土坑墓逐渐变成封土石室墓,应该是受到了高句丽墓葬的影响;渤海和高句丽皆流行莲花纹瓦当,有区别也有联系,一直被学界所关注。还有,渤海居住址中流行的火炕设施,在之前的高句丽常见,时间再早的沃沮也有确切发现,近年在河北省徐水县一处汉代遗址中又有新的发现,年代有东汉的也有西汉的,由此形象地说明同一种文化习俗可以在中原、东北之广大地区长期地传承下去。

文献记载,渤海政权刚成立不久,713年唐王朝即派遣使臣封其王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762年又封其王为“渤海国王”。因此,渤海自上而下积极地学习吸收唐王朝的制度文化,被唐代诗人赞为“车书本一家”,渤海国也被史书称为“海东盛国”。从考古学文化看,最突出的表现是渤海都城的规划布局。渤海从上京、东京到上京,都城建设逐步完备。除因等级关系而整体规模缩小之外,渤海上京从宫城、皇城、郭城之整体规划布局和宫城内的宫殿、郭城内的佛寺建筑,到各类建筑出土的砖石瓦件,无不与隋唐长安城相同或相似。墓葬中最为突出的是贞惠、贞孝两公主墓出土的汉字墓碑(碑形墓志)和贞孝公主墓中绘制的壁画,碑文的格式、文风和壁画中人物的体态、服饰皆与中原唐墓无有两样。其他诸如砖塔、石刻、陶俑、三彩、带具带饰等,或是模仿中原,或是自中原输入,不胜枚举,说明中原文化已经传播到渤海社会的多个方面。对于上述各种交流和融合,本书在不同章节中都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分析。

《渤海考古》是吉林大学多年来开展边疆考古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出版之后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书作为该方向的奠基性著作,正在为我国渤海考古和东北考古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魏存成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魏晋—隋唐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级与省部级研究项目,出版五部著作,编稿并合作导演电教专题片一部,发表文章近百篇。曾连续参加两届世界遗产大会,为我国成功申报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