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适应转变,不断超越——校长张希在吉林大学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25-08-29      编校: 潘懿     审核: 刘斯伟     点击:

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代表校党委田辉书记,向2025级来自祖国各地的10447名本科生、8045名硕士生、2585名博士生,表示热烈欢迎!借此机会,向培育你们的中学老师们、关爱你们的家长们表示衷心感谢!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变:从被他人呵护到自我管理,从依赖到独立,从被动学习到自主探索,从积累知识到尝试创造。在此之前,大家的目标比较一致,都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后,每个人的目标将更加开放多元。如果说,此前的你们像“干细胞”,那么大学将会是激发你们“分化”的场所。在这里,你们将客观认识自己,发现并强化自己的优势,逐渐正视并规避自己的不足,最终每个人都将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完成从成年到成人再到成才的关键转变。

伴随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在悄然转变。AI已经成为教育和科学变革的新工具,“要不要用”不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用”。AI时代的大学时光一定有别于过往。一方面,大家要善于利用AI辅助学习,助力研究;另一方面,也要清楚AI的局限性,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训练AI的数据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虚假和错误信息,导致AI可能给出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答案;有时候AI还会出现幻觉,制造完全不存在的信息,模糊真实与虚假的边界。从社会关系层面来看,AI的赋能强化了个体能力,让我们能够独立处理许多原本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独处”的情境下,人性和道德都将受到更多的考验。“君子慎独”,我希望同学们牢记,使用者是AI产生结果的真正责任主体,学习和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遵守学术规范。

AI不仅重塑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过去,人才侧重于解决问题;而未来,人才需要更能发现问题,更会清晰地描述问题。过去,单兵作战与团队合作是人类的主要劳动方式;而未来,人与人之间、人与AI之间,甚至AI与AI之间的高效协作,可能同样重要。过去,相对于人生的长度,知识更新较慢,职业相对稳定,对心理韧性的要求也较低;而未来,知识迭代加快,技术变革频繁,对每个人的职业弹性和心理适应力都会提出更高的挑战。因此,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时光里,除了本专业的学习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拓展视野。可以根据兴趣选修跨专业课程,也可以借助丰富的数智化资源自学新的知识。人文社科的同学要接触一些科学方法,增强逻辑与理性思维;理工科的同学要注重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品判性与思辨力——目标是让自己成长为兼具独特知识和多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综合性大学的魅力正在于此,一次偶然的跨界学习或尝试,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个瞬间让你豁然开朗,带来出乎意料的启示。

AI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还远未达到无所不能,人类的洞察力、创造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仍然不可代替。在座的研究生新生们,你们学习的重点不再只是获取知识,而是要开始创造知识,并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创造知识的方法。科研道路上,首先要学会正视“失败”。实验失利,进展受阻是常态,哪怕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曾经并且正在不断地经历失败。换个角度来看,“失败”往往孕育着出乎意料的偶然发现,是许多重要突破的起点,而关注到这些“失败”,需要非凡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新思维。

导电高分子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高分子材料如塑料、纤维和橡胶等,通常都不导电。但在一次合成聚乙炔的实验中,日本白川英树教授的一名研究生误加了千倍过量的催化剂,却意外得到了一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具有金属光泽的聚乙炔薄膜。白川英树教授并没有将其简单视为一次失败的实验,恰逢美国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来访,他们专长互补,合作发现掺杂后的聚乙炔竟然能导电。随后,他们又与物理学家艾伦·黑格携手,成功揭示其导电机理,开辟了导电高分子这一全新领域,他们三人也因此荣获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迪尔米德教授与吉大颇有渊源,他生前是吉大的名誉教授,在逸夫教学楼的北侧,我们有一栋以他名字命名的大楼,简称为“麦氏楼”。在吉大的时候,麦克迪尔米德教授经常提醒我们“Science is People”,这意味着“科学的核心是人”。围绕相同的科学现象,把不同学者的观察与思考关联起来,这种模式本身就能催生创新和创造。导电高分子的发现源于实验的失败,难能可贵的是科学家明慧的双眼与开放的胸襟,从失败中洞察机遇,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驱动原始创新。

同学们将从事不同类型的研究,研究成果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如从事基础研究,成果可能主要是论文或专著。如从事应用研究,成果可以是发明专利、原型器件、各种作物新品种,等等。研究成果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如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譬如,吉大地学师生研发“地壳一号”万米级科学钻探装备,被誉为“地下望远镜”,为地球深部探测和矿产资源勘探提供新的工具,这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范例。为了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我们提倡“慢科学”。“慢科学”不是慢慢地做科学,而是一种从容的科研态度。我们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尝试,需要时间想大问题,需要时间解决大问题。另外,同学们的学习有期限,让大家“十年磨一剑”是不现实的,但希望有的硕士生可以开展“三年磨一剑”的研究,博士生开展“五年磨一剑”的研究,取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是万里人生路的新开端。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希望同学们在吉大学习的时光,坚定“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信念,夯实基础,开阔视野,把握时代机遇,不断超越自我,学以成人,研以成才!

谢谢大家!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