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吉大古文字微信公众号 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微信公众号】当地时间4月14日,2025年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系列活动之“人工智能与中国古文字研究”学术沙龙在维也纳联合国总部举行。活动包括两场主题学术报告,第一场报告者是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教授;第二场报告者为吉林大学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李春桃教授。报告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Rens Krijgsman(武致知)副教授主持。我校冯胜君、何景成教授出席本次活动。


吴振武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与中国古文字研究》。报告介绍了中国古文字的时代、种类,指出中国古文字是已知的各种古老文字中唯一存续至今并被使用的文字,其考释需要综合字形、用法等多种线索。
报告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指出其与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原理相互契合,在交叉研究中应秉持“不怕幼稚”“不怕重复”的理念,通过反复尝试与资源互补促进研究水平的持续进步。吴振武教授强调,准确标注古文字数据、构建高质量的古文字数据集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同时,研究需要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资料,并充分考虑到古器物等研究对象在时间、空间等纬度上的发展差异。
在展望未来的发展时,吴振武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方向,通过伦理规范与制度建设,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李春桃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古文字、古器物研究》。报告首先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中国古文字的构形方式、古文字形体特点及偏旁功能,强调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与需求,匹配恰当的人工智能技术。
关于中国古文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李春桃教授从古文字知识图谱构建、文字形体降噪、形体识别、语义理解、数据整理等五个研究方向进行了介绍,指出交叉研究的核心内容,介绍了吉林大学团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过视频演示了应用效果。
在古器物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方面,李春桃教授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青铜器进行智能断代与辨类;通过三维采集与VR技术构建虚拟博物馆,提供沉浸式文物交互体验;利用智能技术对古代文物进行复原与保护。李春桃教授还强调了智能技术在文物研究、保护、活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报告后为交流环节,听众就人工智能安全、古文字数据标注、古器物出土地域等问题与吴振武教授、李春桃教授交流并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吉林大学古文字团队是较早从事古文字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团队,并建有“古文字古文物人工智能实验室”。早在2017年吴振武教授就提倡利用人工智能辅助中国古文字研究,是学术界最早倡导这一领域的学者,此次报告展现出他多年以来在这一领域的长期思考与独到见解。李春桃教授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结合科研创新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心得,展现出团队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主办,维也纳联合国中文会、奥中文化交流协会承办。世界多个国家的代表、相关人士及众多媒体记者参加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