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三江平原萝北县境内,聚集了四面八方为国人温饱梦燃烧青春的拓荒者;2013年,一坐以“1117”为发展蓝图的北方共青城崛起在祖国北疆。
金秋九月,麦浪翻滚,稻田飘香,为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垦荒志愿者的优良传统,感悟这片黑土地上孕育的“忠诚、奉献、创业、拼搏”的共青精神,吉林大学新闻网学生记者陈佳丽于9月26日走进北大荒,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我的中国梦”全国大学生记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团干部培训活动。
此次活动由中国青年报社、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联合主办、共青农场承办。活动期间,来自全国高校的31名学生记者沿着上世纪五十年代青年志愿垦荒队员走过的足迹,聆听了那些“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壮丽篇章,共同见证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奇迹。新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们又该如何定位中国梦也成为大学生记者关注的焦点。

共青·感动
观看农场专题片《红色足迹》,参观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胡耀邦总书记题字牌楼,观看《青春之歌》大型文艺演出,听取老垦荒队员杜俊起、马淑清讲述艰难的拓荒岁月,策划、筹备活动闭幕晚会,行程表上小小的一行字,串起了大学生记者们感动的泪珠。
1955年,祖国的边疆还有大片待垦的荒原,当共青团中央一声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燕京儿女从祖国的心脏,海河儿女从美丽的渤海湾,松花江儿女从天鹅项下,齐鲁儿女从胶南、从临朐、从惠民,冀中儿女从秦皇岛的机关里,从保定的学校里,从石家庄的工厂里陆续出发。他们来到了北大荒的萝北荒原上,把一生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与凤鸣山下出没的野狼斗,与“三班倒”的蚊子、小咬、牛虻斗、与东北“吃人”的暴风雪斗,热血和忠诚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马淑清老人在与大学生记者交流时,说起自己刚到北大荒的中秋节得到一块月饼的奖励,但因为省不得吃就用纸包起来,一个月后月饼长毛了,小姑娘伤心地哭了。当老人笑着讲起这段往事时,在场的大学生记者们却哭了。
三年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唯一的福利就是过年时的两块钱“压岁钱”,自己吃糠皮、豆饼、野菜,把打下的粮食如数上交国库,昔日的荒原变成了万顷良田,垦荒志愿者们以“忍受、学习、团结、斗争”的顽强意志开创了中国青年运动垦荒史的新纪元。
拓荒的历史上有数不尽的欢笑与泪水,而农场二次创业的高潮则是另一段征途上的感动。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起,农场便按照“一城(红色共青城)、一馆(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一基地(全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大庄(7个青年垦荒文化建筑群)”的“1117”城镇体系开始了“美城”的建设。共青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气神儿一直都在,3个月便完成了2.3万平方米的土地征迁。为了争取纪念馆的项目和资金,场长苏彦山在省财政厅门前等了三天。农场职工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工作节奏就是白加黑,五加二。”

(垦荒记忆 陈佳丽摄)
共青·震撼
未去共青农场时,大学生记者们想到的是农民秋收的繁忙、辛苦以及农家小院鸡犬相闻的温馨、快乐。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了,大家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机械化的大农业、一体化的加工业、现代化的小城镇,这些都让同学们一路参观,一路赞叹。
万亩水稻示范园、玉米示范园、大农业秋整地里,很少看见人影,但却可见轰鸣的大型农机具正在金色的粮田里紧张忙碌着。“10天有26万亩水稻收割待售,25天内就有21.2万亩玉米入库待销。”农场解说员介绍着,这些都得益于农场积极引进先进农机,早早走上了农业机械化道路。到了农机园区,型号各异、琳琅满目的大型农机具整齐陈列,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记者们介绍着每台机器的用途,动辄几百万的造价更是让同学们瞠目。

(现代化的农机生产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李琼茜摄)
除了几代共青人创造的农业奇迹,一片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也在黑土地上“生根”。即将于2014年落成的共青农场孵化场,将与养殖场、屠宰场、饲料厂一起,组成目前亚洲最大的肉鸡生产线,预计年产食用白羽鸡幼雏1.2亿只。共青农场商务局副局长付鑫笑着说:“(我们这儿)空气这么干净,空间这么开阔,鸡的心情就会变好。鸡的心情好了,长出来的肉和心情不好的鸡肯定是不一样的。”依托这样的环境优势,共青农场的有机大米、麦绿素粉、南瓜酒等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厂也办得红红火火。
对共青人来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儿了。绿野中有勤快的机器工作,解放的劳动力涌向了产业链的上游。发展食品加工业也好,开辟养殖新天地也罢,或是辞掉农场的工作、专心做起自己的小买卖,无论是哪种生活,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诗意地栖居。
平坦绵延的城镇道路,5条景观大道、10里亮丽长街,说是到了一个小县城都觉得不太现实。错落有致、环境优雅的北京庄、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庄、山东庄、军垦庄、知青庄等7个青年垦荒文化建筑群各具特色,绿地覆盖率高达45%以上。“在这儿养老吧”,参观的东北师范大学彭奕菲同学发出了感慨。

(左边生命 右边粮食 东北师范大学 彭奕菲摄)
共青·梦想
车子驶向共青城时,大学生们就被车窗外的自然风光吸引了。长久地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习惯了喧嚣和拥挤,乍一看到一望无际的原野、波光粼粼的江河、自由穿梭的飞鸟,累了的心都随着这幅画雀跃了。“快看,彩虹!”随着一声惊呼,大家都看向了窗外,只见一座彩虹桥横跨江面,那预示幸运的斑斓色彩让每个人都露出了笑脸。
三天紧锣密鼓的行程,是让大学生记者们走近那段“从拓荒斧头到创业火炬,半个多世界都是创业先锋”的峥嵘岁月,也是让他们真正思考中国梦的内涵所在。踏上共青城的土地,你会看到当地人用“绿色、安全、放心”的食品、舒适优雅的居住环境以及丰富和谐的文娱生活来诠释幸福与梦想这一话题。
“每天买的菜都是附近农垦职工在自家院子里种的,他们自己也吃,从不上农药。”在共青农场呆了近50年的陈大妈眼中露出一股笃定,提着菜篮子缓缓地走远。作为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陈大妈选择一辈子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她说自己也随儿子回北京住过一段时间,但“受不了那边压抑的空气”,买的菜也觉得不如农场的“鲜”,没过多久大妈又住回共青农场军垦庄了。
共青城还有一个特色——星级楼道。刺绣、摄影、礼仪等作品、标语出现在农场数十个校区楼道中,这些构成了社区和谐文化的一部分。锦绣楼、摄影艺术楼、礼仪文化楼、平安和谐楼,一楼一品,居民自己打造自己的文化。楼道门口张贴星星以示嘉奖,最高有五星级楼道。“他们这样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不可复制的,有着他们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我们那样的大城市里基本是看不到的,学不来的。”参加团干部培训的林安娜说。
作为第一代青年志愿垦荒者,年近八旬的杜俊起老人说:“垦荒精神,已经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根谷穗里了,这里的精神气儿不能丢。”就是这样的气质,引领几代共青人用智慧和汗水打造出一座北方共青城,那里的人实现了“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的中国梦。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上海团市委副书记杨元飞提到“青年人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莫让青春染暮气”。大学生记者们在随后的交流会上也频繁提及梦想这一话题。如果说当年的垦荒队员们是因为无知无畏的浪漫主义情怀毅然踏上了荆棘丛生的拓荒路,那活在当下的青年人就该做到知而不畏,不让迷茫压倒信念,不让困难折弯腰杆。“安小家,宁大家”无疑是中国梦的另一种解读。
无论是58年前面对“荆棘丛生、沼泽遍地、野兽出没”的萝北荒原而没有退缩的垦荒一代,还是58年后举起创业火炬,在“优农、强工、美城、富民”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垦二代、三代,或是一路参观,一程感悟的大学生记者们,祝福每个人都能用青春的汗水,编织最美的梦想。

(梦想家园 陈佳丽摄)
(吉林大学新闻网记者团 陈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