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建设工程学院】8月5日—6日,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召开“工程地质前沿论坛暨谭周地学术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谭周地先生为工程地质学科做出的卓越贡献,深入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不断推动学科传承与创新发展。
谭周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1956年起在原长春地质学院任教,开创了“环境工程地质学”课程,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他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委员、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核心成员,主持完成三门峡、三峡等30余项重大工程地质勘察,并积极推动长白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他治学严谨、知行合一,毕生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国家需求,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工程地质前沿论坛暨谭周地学术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何满潮教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教授,防灾科技学院薄景山教授,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单红仙、刘红军教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刘明辉教授级高工,哈尔滨工业大学汤爱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年廷凯教授,长安大学梁燕副教授,安徽建筑大学张宁教授,山东大学王利戈教授,河海大学朱淳教授,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李广杰教授、陈剑平教授,院长郭威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常明教授,教学委员会主任陈慧娥教授,副院长王伯昕教授、张文教授,工程地质系主任杜立志教授等50余位专家学者,院党委书记杨洲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张文主持。

建设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文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郭威致欢迎辞,代表建设工程学院向各位专家莅临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向专家学者们长期以来对学院事业发展的关心、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回顾了谭周地先生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追忆了得到先生教诲与指导的难忘经历,介绍了学院师生近年来在先生精神和思想的感召引领下,在保护区域生态和地质安全、保障国家相关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他表示,学院将不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开展新形态地质灾害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系统性研究和技术攻关,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就东北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和长白山地质灾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献言献策,共同推动我国工程地质学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工程学院院长郭威代表学院致欢迎辞
汪发武通过分享谭周地先生的生平影像与学习工作记录,深情回顾了先生献身教学科研、服务国家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卓越成就,阐述了先生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

同济大学汪发武教授分享谭周地先生生平影像、学习工作记录
会议共设两个特邀报告及七个学术报告,郭威主持特邀报告。何满潮作题为《工程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特邀报告,提出了地震前兆和牛顿力测量理论框架,该研究通过10年观测数据证实了地壳应力积累与地震发生的定量关系。殷跃平作题为《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研究》的特邀报告,分别从基本特征/主要类型、高位易灾地质结构、远程成灾链动力学及防灾减灾措施等四个方面对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做详细介绍。

何满潮教授作《工程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特邀报告

殷跃平教授作《青藏高原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链研究》特邀报告
陈剑平主持学术报告环节。薄景山、贾永刚、汤爱平、年廷凯、张宁及张文分别作题为《关于场地抗震韧性问题的讨论》《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机理研究》《谭先生学术思想指导大洋矿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论》《复杂工程地质场地中的综合管廊地震反应规律》《滑坡-堵江-涌浪灾害链模拟的流固耦合方法及其应用》《河谷场地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及《长白山基本地质概况与火山岩崩滑灾变类型及机制》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

薄景山教授作《关于场地抗震韧性问题的讨论》学术报告

汪发武教授作《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机理研究》学术报告

贾永刚教授作《谭先生学术思想指导大洋矿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论》学术报告

汤爱平教授作《复杂工程地质场地中的综合管廊地震反应规律》学术报告

年廷凯教授作《滑坡-堵江-涌浪灾害链模拟的流固耦合方法及其应用》学术报告

张宁教授作《河谷场地地震波动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报告

张文教授作《长白山基本地质概况与火山岩崩滑灾变类型及机制》学术报告

何满潮教授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由何满潮主持。他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是对谭周地先生的深切缅怀与对先生学术思想的系统总结,更是一次学术盛会,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为推动东北地区特殊土和长白山地质灾害等重大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研究的深化,以及我国工程建设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