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王文彬教授与曹洋讲师学术成果《民心何以相通:工作组织在中外交流中的社会减距作用》发表

发布日期:2025-03-20      编校: 国帅     审核: 冯子宸     点击:

【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王文彬教授和曹洋讲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合作发表学术成果《民心何以相通:工作组织在中外交流中的社会减距作用》,深入探讨了工作组织在推动中外居民社会减距、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关键作用与独特价值。

文章指出,中外交流合作以民心相通为基石,以社会减距为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工作组织作为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在华外国人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工作组织主要通过资源庇护和交往拓展两种方式推动中外居民社会减距。一方面,工作组织为中外居民提供稳定的社会位置和生存资源,缓解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隔离乃至冲突;另一方面,工作组织为中外居民搭建了交往平台,促进双方在工作场景中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文章强调,大型组织在推动中外居民社会减距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大型组织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合法性压力,能够为中外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资源,促进双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深度融合。这种规模适应特征使得大型组织在实现社会减距目标上更具潜力,能够为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章认为,工作组织的社会减距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还体现了中国社会情境的独特性。在中国社会的组织化治理框架下,工作组织作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稳定中介,承担着社会整合和个体凝聚的重要功能。这种制度内核使得工作组织能够在推动中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积极的治理潜能,为建立移民治理和文明交流的中国方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文章不仅为理解中外交流合作中的社会减距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挖掘工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潜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该成果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助力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开展中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

该成果为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社会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阶段性成果。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