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张永刚 图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5月5日,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和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1915-1993)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缅怀先生,特撰文纪念。
当无数学子每天在王湘浩楼勤学苦读时,当我们站在王湘浩雕像前仰望时,当学生们因品学兼优荣获王湘浩奖学金而惊喜万分时,当吉林大学校友感恩王湘浩院士开创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所带来的一生荣耀时,当很多学生后辈深情回忆与先生的点滴过往时,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先生的精神指引和灵魂洗礼。如果要用一首词描述王湘浩先生,大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合适不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百花之首和第一君子的梅花,其儒雅、高洁、英雄、无畏、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恰如先生之风,芳香入骨,历久弥香。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着,还在继续恩泽着众多学子。
西南联大岁月
1937年,大学毕业的王湘浩正满心欢喜规划未来,想着继续与江泽涵读研究生的学业时,日本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当时的北平形势异常紧张,人们开始了流亡。王湘浩随着流亡的人群先回到家乡河北安平,随即又到了西安。虽然一路奔波,但他心中始终牢记江泽涵先生的教诲,要坚定追随江先生继续学习数学。他通过报纸了解到,北京大学被迫南迁到长沙并且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知道这个消息后,他迅速赶往长沙。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旅程,王湘浩终于到达了长沙,一路上看到了难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心中升腾起坚定的信念:要为国家富强做贡献。到长沙后,他发现江先生还未到。在等待的时间里,王湘浩经历了一段生活窘迫的时期,最后身无分文,几乎被困在了长沙,好不容易找人借到两块钱才暂时解决吃饭问题。终于,王湘浩盼来了日思夜想的江先生,师徒二人再次在长沙重逢,依仗江先生的推荐,王湘浩当上了助教,这不但解决了基本的吃饭问题,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当时的长沙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物价飞涨,生活极端艰难,但是王湘浩却因为能和自己敬仰的先生继续学习数学感到精神富足。
1938年春,随着战争形势发展,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南迁,在昆明成立了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第二年,即1939年,江先生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王湘浩如愿成为了江先生在西南联大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跟随江先生攻读拓扑学,同时也结束了两年的助教工作。江先生不但在学术上给予王湘浩教导,在生活上也对其格外关照。由于研究生的奖学金很微薄,加之当时物价飞涨,王湘浩常常陷入吃不上饭的窘境,江先生了解到情况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安排王湘浩到他家里一起吃饭。

西南联合大学算学系(即数学系)部分教职员名录(图片选自《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档案》)

王湘浩(前排右1)与西南联大的师生一起合影(图片由王湘浩先生家人提供)
这段时期,不论生活条件如何艰苦,江先生总是坚持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召开学术讨论班。讨论班的题材不限于拓扑学,还包括近世代数、拓扑群等。尤其是拓扑群方向,涉及数学众多的分支,例如拓扑代数、李群和李代数、几乎周期函数、拓扑群上的积分和积分方程等。王湘浩曾主持代数讨论班和分析讨论班。当时物质匮乏生活下弥足珍贵的专业数学训练大大开阔了王湘浩的学术眼界,更加深了他对当代数学和经典数学的理解。当时,王湘浩和孙树本都是江泽涵先生的拓扑群讨论班的成员。据孙树本后来回忆:“王湘浩经常在讨论班上提出大有见地的看法,使得讨论内容十分深刻,为了思考问题,他经常彻夜不眠。”正是具备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王湘浩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39-1940学年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课程表(代数讨论班的主持者为华罗庚、蒋硕民、曾远荣、陈省身和王湘浩)(图片来源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1939-1944年间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数学讨论班(图片来源于《徐利治访谈录》)

王湘浩(右一)在西南联大和师生一起合影(图片由王湘浩先生家人提供)
1941年,在江先生的指导下,王湘浩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是《Mapping of graphs inclosed surfaces》。论文题目是在江先生指导下,王湘浩读了一些与相关著名定理有关的文献后选定的。研究生毕业后,王湘浩晋升为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讲师。在此期间,王湘浩继续跟随江泽涵先生开展数学研究工作,除了参加和组织讨论班外,还讲授集合论等课程,很多后来的著名数学家当年都是他课堂上的学生。同时,江先生也极力举荐弟子,尽力为他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在他眼里,王湘浩将来必定会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1939-1940年王湘浩在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攻读江泽涵教授研究生并顺利毕业(图片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

1941年起王湘浩开始给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本科生讲授微积分、集合论等课程(图片由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
由于江泽涵先生的堂姐江冬秀女士是胡适的夫人,江先生与胡适有着较为密切的交往,互相有频繁的书信往来,胡适先生经常从美国给江先生邮寄一些最新的数学书籍。1943年2月6日,江先生在一封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去年九月我同我的学生王湘浩(现为北大讲师)各寄了一篇论文给普林斯顿的Lefschetz 先生。他回信说王的论文可在Jour. of Symbolic Logic 发表,我的可在Annals of Math.上发表。究不知道能否发表。王对于研究算学很有希望,只可惜没有机会去美留学几年,请你代为留意。你寄来的Hurewitz的书,也是王先看完了……”。信中提到王的论文就是王湘浩撰写的标题为“A System of Completely Independent Axioms for the Sequence of Natural Numbers”论文。该文于1943年发表在符号逻辑的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的第8卷第2期上,这是王湘浩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文主要工作是证明了戴德金-皮亚诺公理并非完全独立,并提出了另一套完全独立的自然数公理。这篇论文也是这个久负盛名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刊载的第一篇华人学者撰写的论文,具有里程碑意义。1950年,图灵的导师,也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的先驱之一阿朗佐·丘奇(Alonzo Church,1903-1995)在审理论文“A New Set of Axioms Suffici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Numbers ”时,特意将其工作对标了王湘浩1943年发表的论文的结论,王湘浩发表的论文意义和影响可见一斑。

1943年,王湘浩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的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