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北上精神”大先生丨纪念王湘浩先生诞辰110周年(三)

发布日期:2025-01-23      编校: 依过     审核: 关升亮     点击:

【文字/张永刚 图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5月5日,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和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1915-1993)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缅怀先生,特撰文纪念。

当无数学子每天在王湘浩楼勤学苦读时,当我们站在王湘浩雕像前仰望时,当学生们因品学兼优荣获王湘浩奖学金而惊喜万分时,当吉林大学校友感恩王湘浩院士开创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所带来的一生荣耀时,当很多学生后辈深情回忆与先生的点滴过往时,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先生的精神指引和灵魂洗礼。如果要用一首词描述王湘浩先生,大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合适不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百花之首和第一君子的梅花,其儒雅、高洁、英雄、无畏、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恰如先生之风,芳香入骨,历久弥香。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着,还在继续恩泽着众多学子。

北京大学时光

进入北大数学系后,王湘浩在学习上异常刻苦,成绩遥遥领先。此时,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是冯祖荀先生(1880-1940),他早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留学生,擅长分析类的学科,主讲数学分析、集合论等课程,对讲课的要求很高,选用的教材很深。冯祖荀是中国现代数学研究与教育的先驱,在中国的数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开历史之先河,破纪录创造“第一”:他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学习西方现代数学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的大学中第一个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创办人与系主任。在冯祖荀的带领下,数学系初步探索出一套中国现代大学数学系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也逐渐完善。

冯祖荀先生可谓是北京大学数学系“四朝元老”,坚守数学系。此时的数学系已经成为北大名列前茅的几个大系之一。冯先生又请来来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程毓准加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数学系名噪一时,已经成为全国数学研究与教育的龙头,是有志于数学的青年学子选择的第一志愿。想必这也应该是青年的王湘浩选择北大数学系的原因之一。

1934年,在王湘浩大学二年级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江泽涵。江泽涵讲授高等微积分,虽年仅32岁,但已是教授和数学系的主任。王湘浩在江泽涵的课堂上发现,这位老师不同寻常,知识渊博、思维缜密,在先生的课堂上总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这个时期北大数学系的快速发展也得意于刚从国外学成回来的江泽涵教授。江泽涵当时是中国数学界的青年才俊,早在1927年夏,在导师姜立夫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江泽涵参加了清华大学留美专科生的考试,考取了唯一的赴美名额,并前往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数学家莫尔斯(H·M·Morse,1892-1977),博士期间致力于莫尔斯提出的临界点理论的研究。1930年,江泽涵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应拓扑学大师莱夫谢茨(S·Lefschetz,1884-1972)教授邀约为其做研究助教,做纯代数拓扑学研究。1931年,在姜立夫先生的推荐下,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刘树杞先生邀请江泽涵到北京大学任教。莱夫谢茨也曾劝江泽涵留下来继续做研究助教,但江泽涵以老师姜立夫先生为榜样决定回国,他也认为培养人才不能专靠在美国,婉拒了莱夫谢茨的挽留,坚定地回到北京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江泽涵教授的举动对于日后王湘浩的选择影响很大。

江泽涵也发现课堂上这位叫王湘浩的学生很不一般,不但数学天分超常,还特别谦逊和刻苦,是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1935年,王湘浩又继续选修江泽涵开设的拓扑学课,同时参加了江泽涵组织的拓扑学讨论班,开始系统学习拓扑学。在江泽涵等老师的教导下,王湘浩数学功底日益扎实,由于对于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数学方面的超常天赋,他在学习中如鱼得水,成绩遥遥领先,得到了老师们的交口称赞。

当时北京大学得到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补助,理学院为提倡科学研究设置工资稍高的研究教授岗位,得以邀请一些国外教授前来授课。其中有两位教授很出名,王湘浩先后上过两位教授的课。其中一位是1932-1934年间聘请的汉堡大学的青年数学家施佩纳(E.Sperner, 1905-1980)。施佩纳在北京大学主要进行教学工作,开设了近世代数和拓扑学等方面的课程,如点集拓扑学。王湘浩不但上过施佩纳课,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提出很多深入的问题,引起了施佩纳的重视并得到其赞许。施佩纳的课程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王湘浩后续的选择,拓扑和代数是王湘浩后来在数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另外一位是1934-1936年间聘请的美国数学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奥斯古德(W.F.Osgood,1864-1943),他主讲实变函数论、复变函数论和力学等课程。奥斯古德于1890年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导师是著名女数学家诺特(A.E.Noether,1882-1935)的父亲马克斯·诺特(Max Noether,1844-1921)。在哈佛大学数学系担任教师和研究员长达43年,他的学术贡献丰富而深远,曾参与克莱因主编的数学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体现了他在数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1933年退休,随后到国立北京大学讲授两年数学课。奥斯古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美国数学会主席。奥斯古德的力学课水平高又具有特色,他试图兼顾物理学家的实验取向和数学家的理论偏好,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学方法,以完整、清晰和严格的方式统一处理力学知识,与其他数学家所上的主要为工程专业背景上的力学课完全不同。无论这门别样的力学课还是奥斯古德本人的独特魅力,都深深吸引了青年的王湘浩,他刻苦钻研并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奥斯古德教授多次称赞王湘浩的力学课程学得好,课程结束后还邀请作为本科学生的王湘浩与其他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1936年,王湘浩(右一)与奥斯古德教授等北京大学数学系师生的合影(图片来源于北京大学江泽涵教授纪念图片集)

在大学三、四年级时,王湘浩获得过每年240大洋的最高奖学金,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学生来说,绝对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差不多相当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可见当时王湘浩在北大数学系学生中已为翘楚。

1937年夏天,王湘浩以超乎寻常的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数学系顺利毕业。

193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同学录封面(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193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同学录目录(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1937年,王湘浩(前排左三)与数学系的师生毕业合影(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1937年,王湘浩大学毕业照(图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