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张永刚 图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年5月5日,是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和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王湘浩院士(1915-1993)诞辰110周年的日子,为缅怀先生,特撰文纪念。
当无数学子每天在王湘浩楼勤学苦读时,当我们站在王湘浩雕像前仰望时,当学生们因品学兼优荣获王湘浩奖学金而惊喜万分时,当吉林大学校友感恩王湘浩院士开创的数学、计算机学科所带来的一生荣耀时,当很多学生后辈深情回忆与先生的点滴过往时,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先生的精神指引和灵魂洗礼。如果要用一首词描述王湘浩先生,大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最合适不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为百花之首和第一君子的梅花,其儒雅、高洁、英雄、无畏、淡泊、开创的品格和精神恰如先生之风,芳香入骨,历久弥香。先生虽已离开我们,但他开创的事业还在蓬勃发展着,还在继续恩泽着众多学子。
安平起点
在华北平原有一条飘扬的玉带——滹沱河。滹沱河古称虖池或滹池,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先吸纳高原之灵气,后一路接纳万千支流磅礴而下,在河北境内蜿蜒400多公里,最后汇流入海。它宛若一条气势磅礴的白色巨龙,手牵黄土高原和太行山,润泽和滋养了燕赵沃土。
“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滹沱河流域不仅景色优美,它更是一条绵延的“文脉”:蜿蜒串起诸多历史文化名城,也诞生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唐朝著名诗人崔护和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等。

安平县境内蜿蜒的滹沱河(图片/安平官微)
其中就有一位金元时期著名数学家李冶(1192年—1279年),他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李冶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数学家,也是一位积极传播数学文化的教育家,他主持的封龙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以数学文化闻名的书院,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与“北方文雄”元好问齐名。
也许滹沱河孕育了独特的数学基因,也许是李冶播种的数学文化培育了传承人。723年后,另外一位著名数学家王湘浩在距离李冶家乡栾城(今石家庄栾城区)100公里以外的安平县出生。
安平是滹沱河在河北中南部流经的一个县城,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安平古称博陵,自汉高祖时置县,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而得名。滹沱河横贯全境,也成了安平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充沛的河水润泽着两岸的黄土地。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图片/张永刚)
在位于安平城南2.5公里处有一个村庄,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兄弟两人千里迢迢从山西洪洞县村民奉诏迁来此处,因有一片槐林茂盛,遂取村名为槐林庄(现名大同新村)。王为村庄的大姓之一,人口众多,主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王家第十五代出了一位著名的乡村医生,被村民尊称为“老仙”,他名叫王桂山,字仙府,靠耕田和卖药为生,在村里免费行医,王桂山虽为农民,但崇尚知识,他靠自己的辛勤劳作供两个兄弟读书,其中一个弟弟在他支持下考入了北洋工学院(今天津大学),后到美国留学。

安平县东黄城镇大同新村(王湘浩院士出生的村庄)(图片/张永刚)
1915年5月5日,王家十六世添一新丁,取名王湘浩。一生务农的王桂山希望这个儿子将来能做一名教师。从王湘浩略懂事开始,父亲就时常鼓励他刻苦读书。
在父亲和叔叔的影响下,加上天资聪慧,少年时期王湘浩就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气质。小学在本村槐林庄小学读书。1928年,小学毕业后,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考入直隶省第十中学(今深州市旧州中学)就读。该中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后称深州中学堂,也是“博陵书院”、“文瑞书院”的旧址,1913年改称直隶省第十中学,学生主要来源于深州和武强、饶阳、安平四县,也是四地共有的历史名校。学校是在深州劝学所总董事康问昙先生(1872—1950)的带领下创建的。康先生是深州最早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同盟会会员,也是深州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新式教育的引领者。康先生曾在日本留学3年,极力把日本的新国民教育理念运用于国内教育界,在深州极力推行新式教育,致力于教育救国事业。

深州市旧州中学(前身为直隶省第十中学)(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直隶省第十中学(现深州市旧州中学)很早就对课程设置、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在课程设置上,废除了清朝科举制度所学书籍,课程分为中学、西学两类,开始把英文、算学、地学、物理学、体操等西学纳入学校教育。学校所聘教师也多是京津高校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
这一时期,王湘浩因经济困难,有时以甘薯充饥,但并未阻止他一颗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心。在这样一所新式中学里,王湘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但增长了视野,还在学业上有了飞速的进步,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得到了师生的赞许。
1931年,他初中毕业后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久负盛名的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北洋工学院的前身是由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1844-1916)1895年创建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翌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创立之初,学校以哈佛大学为蓝本,下设预备科(二等学堂)及法律学门、土木工学门、采矿冶金学门、机械工学门四科(头等学堂),对学生严格挑选、严格考核、严格管理,并要求学生自觉自重、勤奋好学,注重素质的全面提高。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就是属于预备科的二等学堂,有英文、数学、物理等20余门课程,学生高中毕业后可直升本科。从1929年到抗战爆发前的近十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深刻影响着附属高中的发展。

北洋工学院旧址(现位于河北工业大学校园内)(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是在这样一个教学体制和管理水平与世界接轨的高中里面,王湘浩孜孜不倦地学习,在数学上依旧表现卓越,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但对图画和手工课没有太多的兴趣,尤其不太喜欢机械制图课。高中毕业时,王湘浩经过慎重的思考,做了一生重要的选择,放弃直升北洋工学院本科的机会,向他心中所向往的科学又近了一大步。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算学系(数学系)。
从此,王湘浩开启了其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