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社会科学研究院】10月14日至15日,第二十一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办。本届论坛由吉林大学、开放时代杂志社联合主办,邀请来自国内1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为主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流对话,呈现了一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我校师生百余人参会。校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再高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受邀出席论坛并作首场发言。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曲红梅主持。


韩喜平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简要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办学历程、学科发展概况以及深厚的学术底蕴。他指出,开放时代论坛已成为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高层次学术论坛品牌。此次吉林大学与开放时代杂志社合作举办第二十一届开放时代论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进一步推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促进国内相关领域高水平学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再高在致辞中对本届开放时代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吉林大学为筹备此次论坛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杨再高指出,《开放时代》作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重要学术平台,秉承“学术关怀社会”的理念,推动多学科、跨学科对话,倡导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转型,希望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更多广阔空间。

孙正聿以“知识生产的理论思维”为题,高度凝练概括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的核心要义:一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用理论思维“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分别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唯上唯书、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以及从人云亦云、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三方面,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站在理论思维新起点发生的深刻变革。二是强调在学术研究的知识生产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实践、理论及其相当复杂的矛盾关系,才能够面对实践的矛盾、实践与已有知识体系的外部矛盾,特别是转化为知识体系的内部矛盾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话题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生性、适应性、主体性、正当性、合理性,并交流各自学术思想和理论实践体会。

论坛闭幕式由开放时代杂志社社长殷俊主持。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开放时代》特约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分别作总结发言。周光辉分享了四点感悟:本届论坛是一场跨学科的讨论,彼此间相互启发,拓展了学术视野;是一场跨代际的讨论,强调学术研究之路要观照现实,不断丰富生活阅历;是一场形式新颖的讨论,不设分论坛,与会学者交流深刻;是一场守望文明、关注实践、创造新知的讨论,力求从过去的西方话语模式下进行反思,直面当下中国问题,更好认识、理解中国。吴重庆在总结中指出,本届开放时代论坛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起点,首次开启了与校方合作探索学术科研之路的新篇章,是论坛由2.0时代向3.0时代的升级;《开放时代》始终把“学术关怀社会”的理念贯穿于每一届论坛之中,期待以一种新形态的知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契合;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关注实践,并以实践驱动社会科学发展;呼吁知识生产者以更宽广的文明视野、古今中西之识、多维的思辨视角,共同推进属于人类进步事业一部分的伟大知识生产运动。
据悉,自2004年以来,开放时代杂志社共策划举办了20届开放时代论坛,足迹遍布海内外,开放时代论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引领学术方向、传播学术精品、推出学术新人、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落实《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本届开放时代论坛在吉林大学校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积极推进跨学科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