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曲家伟】2017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对于吉林大学而言,这是载入史册的时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学校以炽烈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忘我的砥砺奋斗,谱写一曲又一曲时代赞歌。
对于吉大师生而言,这是继往开来的时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勉励吉大人讲好黄大年故事、弘扬黄大年精神、传承黄大年事业,肩负起一代又一代吉大人的使命担当。
讲好黄大年故事
2017年1月,黄大年同志不幸因病逝世后,吉林大学立即启动了对其事迹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50余家新闻媒体先后来校集中采访,连续推出事迹通讯、追忆文章、系列评论等新闻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多次进行专题报道;《时代楷模发布厅》专门来到吉林大学现场录制并颁奖。学校领导、师生代表走上央视“好大一棵树”教师节专题晚会、“科技盛典”颁奖典礼、“感动中国人物”发布典礼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节目舞台,大力宣传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
六年来,报告团先后应邀在国家有关部委、企业、高校、部分省市区、重要行业领域牵头单位及吉林省各地市州等,开展不同规模宣讲报告200余场,现场聆听或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的受众逾百万人次。
作为学校纪念、学习、宣传黄大年精神的重要阵地,黄大年纪念馆于2017年9月在他生前办公室原址改建落成。截至目前,纪念馆已累计承担线上线下800余场、50000余人次的参观和讲解工作,被确定为“吉林省党性教育基地”“长春市党史教育基地”“长春市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长春市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由学校协助拍摄的电视剧《黄大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同时段收视率全国第一。2018年12月,电影《大国重器·黄大年》首映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院线上映后反响热烈,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由师生自排自演的话剧《黄大年》,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原创音乐剧《黄大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纪念活动、宣讲报告、文艺作品一次又一次震撼人们心灵,黄大年的感人事迹和卓越贡献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弘扬黄大年精神
六年来,吉林大学深入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全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和科研团队,不断凝练升华黄大年精神,以黄大年精神发源地的担当、传承者的身份走在排头、干在前列。
学校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科学谋划“十四五”,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三大工程”,积极构建吉大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良性互动的学科生态体系和现代科学的学校治理体系。开展机构职能优化和机关管理服务效能提升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医学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深入实施“文科振兴计划”,全面启动“工科集群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教育教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师资队伍质量持续提升,新增1个国家指定建设一流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考古学取得重大突破,地学和农学取得新进展。新一代大型超高压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一批“国之重器”建设运行;“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正式成立并获批高端智库,成为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平台;全面深化校地创新发展合作,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积蓄力量;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六年来,黄大年生前所在的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被评为首批全国高校“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固体地球物理党支部被确定为吉林省“新时代e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组织生活示范点,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称号,组织召开的“弘扬黄大年精神,做黄大年创新实验班卓越人才培养的践行者”专题组织生活会被作为样板推广。《传承黄大年精神,以德施教育新人》工作案例入选2020年教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选编》。“国家级卓越计划”——勘查技术与工程实验班命名为“黄大年实验班”,将传承黄大年精神写入学生培养方案,用黄大年精神涵养师德学风。
传承黄大年事业
地质宫507室长明的灯灭了,但黄大年的事业还在接力延续。从黄大年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承是最好的弘扬。
2017年和2021年,刘财教授团队、于吉红院士团队和孙正聿教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各自的工作中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
六年来,刘财教授团队接过黄大年的接力棒,坚持不懈钻研攻关,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垄断,联合跨行业和部门的十多家单位共同研发了航空重力梯度仪及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电磁数据处理解释系统和海洋电磁数据处理与三维反演解释系统;搭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数据三维反演处理解释平台;研发了重载荷无人机航磁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解决了大量资源勘查、地质工程项目技术难题。刘财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于吉红院士团队积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在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和新兴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成员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励8项,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励9项;2人获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入选国家级拔尖人才,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于吉红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2020年,孙正聿教授获评全国“杰出教学奖”,并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设立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基金。2022年5月,孙正聿教授重要成果《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以头题刊发《哲学研究》,2022年11月,著作《掌握“看家本领”》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他的模范带动下,团队成员潜心研学、奋勇争先,国家级教学名师、领军人才不断涌现,自觉将良好的师德师风融入教学和科研全过程,实现以科研支撑教学,以理论铸魂育人。
六年来,沿着黄大年同志的足迹,吉大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历久弥新、催人奋进。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冰雪旅游场地装备和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成为全国冰雪旅游研究方向唯一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并在冬奥会期间全国首发《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指数报告》。生物考古实验室获批我国考古学领域首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试点实验室;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面力学课题组负责完成的表取采样区月壤力学特性反演等项目研究,在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型号任务研制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收到了航天五院的感谢信;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成功获得中国新疆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在新疆史前人群的起源和形成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地球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科研团队在月球撞击坑智能识别和年代标定方面为我国首次建立了基于自动识别方法的精准月球撞击坑数据库。
六年来,一批批有志之士、杰出校友、海外归国人才追随黄大年的脚步加入吉林大学,越来越多“出得去、回得来、用得上”的优秀学子不断涌现。学校各类国家级人才达400余人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杰出教学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等荣誉获得者数十名,人才高地基础持续巩固,人才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断释放。地质宫不灭的灯火,在吉大人的传承与发扬中,熠熠生辉。
时代发展浩荡向前,精神之火永不熄灭。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吉大力量!这,是吉林大学的庄严承诺,更是对黄大年同志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