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张宏伟 摄/记者 方卫东 徐立华 图片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但你的样子让我看见了义无反顾的勇气;
这是一段与时艰共克的“大考”,但你的样子让我感到了同舟共济的爱。
“你的样子是我前行的力量。”抗击疫情的日子里,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北三公寓,这个全校最大、人数最多的研究生公寓有一群特别的女生,她们坚韧不拔、奋战到底,温暖他人、点亮希望,用坚持和奉献将自己淬炼成钢,用汗水和梦想唱响青春之歌。
这是担当的样子
特殊的时间节点,传递着必胜信心。
3月21日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刻,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党委书记姜治莹视频连线慰问疫情防控一线辅导员。作为北三公寓负责人,新能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温卓汇报了公寓情况。
姜治莹持续鼓舞着抗疫一线广大辅导员老师的战斗热情:“你们是学生的‘示范者’‘指挥员’‘贴心人’,是一线中的一线,是先锋中的先锋。吉林大学感谢你们!”
“示范者”什么样?一组数字可以见证。公寓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11层楼,13名老师,17名致远物业人员,24小时坚守着来自29家培养单位的3675名女生,所有人都要做到足不出楼。回收的2967份调查问卷中,记者看到:99.4%同学认为自己做到了遵照学校疫情防控制度和要求,对研工专班教师工作满意度为99.4%,对后勤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8.6%,对志愿者工作满意度为99.5%,对饮食满意度为91%,对自我心理健康状态自评好的达80.5%,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状态满意的达88.8% 。

“指挥员”什么样?一条推送可以见证。“封闭有些日子了,大家开始浮躁闷都正常,其实老师也一样,再坚持一下吧,政府医护都在为全长春市的解封奋战,我们至少安全且过着饭来张口的小日子,大家反映的问题我们都与相关部门沟通了,很快就能解决。我们让心态稳下来,不能崩,找一些事做让自己充实起来,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应该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越应该懂得理解和包容别人,尤其女孩子,内心要温柔有力量,有稳定的情绪,我们在这个楼里就是大家庭,一起担当。请负责人转发给每个人。”
“贴心人”什么样?一幅画面可以见证。9楼缺一个桔子,一盒酸奶,体育学院王紫萱老师还是不辞辛苦地跑上去。当同学们发现王老师嗓子都哑了的时候,拍拍老师的背,安慰老师说:“辛苦了老师,已经很好了。”王紫萱顿时红了眼眶,哽咽着说:“你们知道吗,这是全校最大的学生公寓,我就想让大家能再快点吃上饭。”在这里按下的“快门”,记录这个瞬间,锁定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大景深”,彰显的是吉大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永恒底色。
这是奋进的样子
早上7:30,朝阳照耀校园。数学学院学生祁禹铜等候在电脑前,开机、进入教学系统、调试设备,然后看着直播间里同学们头像一个个点亮。半个小时后,她要和班里的同学一道,共同迎接老师的网上点名。

这是校园封闭期间线上教学的缩影,多个这样的场景在网络两端、屏幕内外上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受疫情影响,这个初春师生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共赴课堂之约。
“即使老师隔离在家,我们隔离在宿舍,老师依旧会组织每周开组会,为我们提供讨论的机会,为我们答疑解惑。”物理学院宋莹莹告诉记者。
开学季,是青春季,也是励志季。“锻炼健康的身体,形成独立的人格,增益己所不能,是每一代青年对自身成长的共同追求。”学校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校长张希叮嘱正在隔离的同学们:不妨借此机会主动思考成长的本质,学习如何克服不安、焦虑等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实现从减少依赖到克服依赖的转变,学会独处、内省、反求诸己,突破成长瓶颈。
不同的求学历程、同样的奋斗时光。阅读专业书籍、观看励志电影,制订训练计划,每日运动“打卡”,即使“足不出楼”,很多同学还是利用在校求学的宝贵时光拾遗补缺。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每一次研究突破、每一篇论文发表、每一份光鲜奖项的背后,都是皱不完的眉头、薅不尽的头发、数不清的通宵。
“人这一辈子,总要有一段敢于拼命的经历,感谢这段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让我创造出不平凡的精彩。”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刘家成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
理论化学研究所学生王思雨说:“无论时空如何变换,无论战火还是疫情,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时代在变,教学方式在变,一切都在改变,唯有创新求变永恒不变。对她们而言,疫情这块“磨刀石”,更能够磨去自己的稚嫩、娇气、柔弱,会让她们的面庞变得越来越坚毅,脚步变得越来越坚实。
这是坚守的样子
“孩子们今天辛苦啦,早点休息,晚安!”
深夜11时40分,万籁俱寂。学生志愿者群里收到了温卓老师的信息。这对志愿者们来说,意味着忙碌了一天的志愿工作画上句点,明天会有新的志愿者上岗接替。但对温卓而言,疫情不止,组织不撤,服务不停!

第二天早晨6时50分,群里老师的信息准时出现:“志愿者同学准备,10分钟后发放早餐。”此刻,这座公寓又开启了繁忙的一天。
一声令,一声到!“是党员,就该挺身在前!”校园封闭管控之初,北三公寓就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支部有学生党员1491人,占总数的40%,成立党小组129个。支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党员疫情防控倡议书,布置党小组完成“七个一”抗疫系列活动,即一次主题党日,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次党小组组长党课、一次交流和总结会议、每名党员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每名党员提交一份思想汇报、每个党小组自选一次党建主题活动。
“共产党员”成为这个战斗集体共同的名字。大家深深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疫情防控,党员先行!这是党员们的责任与担当,更是初心和使命!”
这个春天,给予她们特殊的生命体验。付出爱心,收获成长,在时代洪流中贡献自己的滴水之力,和大家一起拥抱春天的温暖。
为充分激发学生干部、寝室长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效果,党支部筑牢“思想、管控、责任”三道防线,实施“专班、志愿者、后勤人员”三方联动,全体师生工作人员承诺“三个保证”,保证全力落实落细各项防控要求,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师生健康平安。
经过这段时间的运行,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邵琳和战友们渐渐懂得,只要大家一起共同面对,再大的困难、压力和危险都可以战胜。这段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经历,也教会了她们团结、勇敢和坚守。
这是温馨的样子
3月27日,公寓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立刻得到众多同学们的热情响应。一位同学留言:我是博士,课不多,让有课的同学们先上课,我去做志愿者”“我来!”“我可以!”“我随时准备为大家服务”一条条留言,一句句承诺,是温馨、更是希冀。


身躯虽柔弱,坚守若磐石。由于人数多,物资总量大,20名志愿者要分发11个楼层的三餐和物资,起初女生两人抬一箱饭,现在已经锻炼成可以一人一箱。有一天,志愿者们从下午3点干到了晚上6点半,回到寝室,盒饭都凉了,但大家没有怨言,只是微微一笑,因为自己成为构筑温暖“大后方”的一部分。
“老师会一直陪着大家,24小时在线,有事叫我!”
“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得照顾好她们”;
“别考虑我睡不睡觉,有困难有需求提出来”;
“无论何时,都报之以歌”。这是驻寝老师们和物业工作人员们的口头禅。
“多多保重!”“非常感谢!”“谢谢老师!”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一束光,汇聚更多束光。站在走廊,温卓目送同学们远去,不禁心潮起伏。半个月来的点滴细节,她一直记忆犹新。从进驻之初的紧张忙乱,到各个楼层工作井然有序,从物资发放到核酸检测,从一日三餐到垃圾分类,驻寝老师们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她们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规章制度,探索保障有力的多种方法。

“驻寝老师都很忙,很多时候忙完一天工作都是深夜。大家在一起有时候是交流工作体会,有时候就是简单拉拉家常,吐吐心声,缓解一下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可就这样泪水还是常常打湿眼眶。”温卓说。在她们眼中,这栋公寓更像是一个家,一个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地方。

“爸妈,别担心。校园虽然封闭了,但学习、生活基本没受影响。学校食堂提供免费三餐服务,志愿者还会把餐食送到门口。我也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
每天,同学们都给家里打电话、发视频、报平安。
“每个宿舍都有免洗手消毒液、矿泉水,口罩就发了8包,我们都惊呆了,老师们特别细心,我感觉自己都长胖了……”
“长胖点好,前两天视频我就是觉得你脸胖些了,幺闺,真心感觉你们学校对你们太好了,你一定要好好配合老师,好好当志愿者。”这是新能源与环境学院蒋欣同学与母亲的微信对话。

“作为吉大学生家长,特别是作为一名学生志愿者家长,不担心孩子的健康安全是不现实的,但看到网上一篇篇吉林大学防控疫情的暖心报道,看到孩子微信每天发来的照片,心里释然许多,这是给孩子们上的最好的思政课”法学院马思敏同学的母亲这样写道。

阳光带来丝丝暖意,越来越暖的春风让吉大校园再次焕发生机。一个人在路上难免会疲惫,一群人在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才会越走越远。你和我守望相助、迎接光明,因为你的样子,就是吉大的样子;我的力量,就是吉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