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社会科学处】3月10日上午,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主办的“龙鹏吉大”第二期线上研讨会“身边的战场:国家治理现代化如何应对疫情新变化”举办。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情况已见好转,但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全国人民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进入了新阶段,也向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龙鹏吉大”的青年学者们同全国人民并肩战斗,继续举行远程视频会议交流思想,为全国人民早日战胜疫情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研讨会上,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于君博教授、法学院何志鹏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贾玉娇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德胜教授、哲学社会学院王庆丰教授、哲学社会学院芦恒教授分别围绕本次主题展开探讨,从多学科视角进行主题分享。身处国内外、来自吉林大学各学院的30余位教师参加本次研讨会。

于君博教授围绕“疫情新阶段——基层治理改革的‘政策之窗’”指出,此时此刻,复产复工和国外疫情蔓延扩散等变数的叠加,已经推动中国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我们应适时检视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自疫情发生以来的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唯有向基层下沉资源,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才能站稳脚跟,形成灵活有效的防控行动力,跟上中央应对变化形势的步伐。

何志鹏教授围绕“新冠治理:人权的成本与选择”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采取了迅速有效的治理方式,特别是湖北、河南等地进行的封城、封路治理,在国际社会引起关注。必须明确认识到,生命健康和行动自由都是人权的一部分,我国为了确保人们的生命健康权,在一定程度上克减了行动自由的权利,这是一种价值排序和选择,符合社会治理的伦理标准,也符合中国文化。

贾玉娇教授作了题为“非常之期中国国家治理非常之力的生成机制”的发言。她指出,在疫情等风险开始呈现常态化显现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能否将非常时期的非常治理纳入到常规化体制中,或者国家治理的常规化体系是否具有应对非常时期问题的能力,是考量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一直在推动的制度建设显现一定成效,在社会组织动员、系统部署、全面协调、自我完善等方面释放出制度效能。

高德胜教授围绕“疫情危机下的国家生物安全建设”指出,生物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地位有所不同,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将生物国家安全问题提升到十分显著的位置。关于生物安全问题,应站在国家安全的视角来讨论,着重安全问题的事先防范。安全学领域关于证据的理解不同于其它学科,安全立法问题主要有安全责任主体体系完善,生物安全防范规定和加快立法进程等。

王庆丰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与疾病:基于福柯治理术视角的生命政治学分析”的发言。他从福柯的治理术视角出发,阐明公共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城市和疾病之间的内在共生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疫情时所展现出来的:社区和单位的双重治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治理、统筹安排的全局性治理以及高效硬核的刚性治理,均体现出中国之治的优越性。

芦恒教授围绕“公共风险应对与社会韧性建构”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社会经历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是整体反思中国社会对待重大公共危机时体现出的社会韧性的重要契机。社会应对风险的“抗逆性”体现的是社会面对风险初期的适应机制,而到了风险应对的后期,则要转换为一种内在的公共性结构,要从公益性、公正性、公民参与性、公开性等方面来检视和建构社会韧性,形成预防风险的长效机制和治理内核,对于促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题分享结束后,各位参会老师就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