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伟大时代孕育非凡故事,殷切嘱托引领顽强攻坚。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八周年之际,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策划并推出栏目“兴北报国故事分享会”,以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传承黄大年精神,激励全体师生树立爱国情怀,汲取榜样力量,凝智聚能,兴北报国。
攀登者不以山海为远,步履铿锵百折不回;探索者不辞星河日月,赤心筑梦从未停歇。
兴北报国是一颗火种,也是一种情怀,火种生生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时光奔涌,
见证着大国法治的坚韧;
大地无言,
承载着乡土中国的深沉。
吉林大学农业农村法治教师团队,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深耕“制度沃土”,
在粮食安全的红线前筑牢“法治长城”。
他们让法治中国建设,
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用中国之治,解读“何以中国”。
良法善治 民之所向

吉林大学农业农村法治教师团队的带头人房绍坤教授是我国知名的民法学家。他从事民法学研究四十载,参与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典》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工程,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民事法治走向春天。
早在1996年,他就在文章中提出构建以用益物权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物权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学术主张。后来,他在专著《用益物权基本问题研究》中系统阐述了用益物权的生成机理和权能构造,为我国物权立法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理论探索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中结出硕果,土地经营权入典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用益物权的权利体系,彰显了中国民法学从“移植继受”走向“自主创新”的范式转换。
使命淬炼 情系三农
三农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作为最能够彰显中国式物权制度文明刻度的研究领域,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以“集体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中国特色的物权概念为研究对象,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学术导向,以落实集体所有制,充分保障最广大农民的财产权益为根本立场。
八年来,房绍坤带领团队锚定农民集体所有制的中国实践,坚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围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学术议题展开攻关,以主体性、原创性的法学研究成果揭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底层逻辑,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团队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近2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5部,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策划出版了中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系列丛书,在黑土地上树立起农业农村法治研究的吉大旗帜和品牌。

从事农业农村法治研究,不仅要有“理论深度”,更要有“乡土温度”;不仅要“仰望星空”构建理论,更要“脚踩泥土”解决问题。房绍坤经常和学生们讲,没在农村待过,不了解农村的情况,就没有办法搞好农业农村法治研究。
八年来,团队成员“带着泥土进书房,揣着法条下农田”,调研足迹覆盖全国近三十个省份的农村地区,深度参与《粮食安全保障法》《黑土地保护法》等法律的起草和修订论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学者服务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使命担当。
扎根东北 法治报国
2018年,房绍坤全职加入吉林大学,领衔成立了吉林大学财产法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吉林大学农业农村法治研究院)。在房绍坤的感召和鼓励下,有多名中青年教师毅然北上加入吉林大学,成为农业农村法治教师团队的科研和教学骨干,生动诠释了“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北上精神”。
八载耕耘,于无路处拓荒。一路走来,吉林大学农业农村法治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国内相关领域最顶尖的学术力量之一,并入选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房绍坤也受聘为农业农村部法律顾问。
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吉林省和吉林大学在人才引进、经费保障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的强力支持,让团队成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学术事业当中。
房绍坤经常说,吉大带给他强烈的归属感,入职吉大就像回家一样。有人调侃他说,人家“孔雀东南飞”,你怎么往北飞?他说,他不是孔雀,而是候鸟归巢。
四十年前,他离开东北大地、南下求学,将民法学作为毕生的志业;四十年后,他一路北上,来到吉大开启农业农村法治研究的事业新篇。

乡村是中国的根脉,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吉林大学农业农村法治教师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心中饱含着对农民的深情、对法治的信仰、对国家的责任。
未来,房绍坤将继续带领团队,发扬“扎根东北、兴教育才”的“北上精神”,以捍卫民生福祉为永远的学术追求,为中国农业农村法治事业贡献吉大力量!
【文字/霍睿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