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学社会学院 摄/徐立华】4月18日,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大学、吉林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与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举行。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萍出席会议并讲话。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常务副校长邴正,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孙正聿以及来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师生近200人参加会议。


杨振斌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省委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杨振斌强调,吉林大学哲学学科有着光辉历史、优良传统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对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指出,哲学是我们了解人生、认识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学好哲学对于学通其他人文学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都大有帮助,希望有更多同学喜欢上哲学、真正热爱马克思主义。他还借用马克思的高中毕业论文中的一段名言指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有着愿意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努力工作的抱负和觉悟,这是他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坚实思想基础。杨振斌以此寄语同学们向伟人马克思学习,自觉树立起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而努力工作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更高尚、更大气、更自信、更辩证地看待问题,走好未来的人生之路。
王晓萍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纪念马克思,就是要追根溯源、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要坚定信仰信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高举旗帜、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就是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王晓萍希望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学术理想,不断推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孙正聿教授围绕“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作了主旨发言。他强调,理论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探索并坚守马克思主义,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指出,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满怀信心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伟大道路矢志前行。
在大会发言阶段,邴正教授以“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强调,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去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命运和前途。如何探索一种对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文明来说都能够普遍适用的走向人类整体化的共同体模式,是我们需要持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胡海波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信君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宋文新教授、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隽鸿飞教授、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国坛教授以及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魏书胜教授分别围绕“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马克思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展现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等核心议题作了发言。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利天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我们要志存高远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要不畏劳苦攀登科学高峰,要勇于批判地革命地对待人类的文明,沿着马克思所开辟的道路继承好马克思的光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