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新闻   >   焦点新闻   >   正文

为残疾人筑梦 传递社会温暖——吉林大学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纪实

发布日期:2017-12-09     作者:晓蔚      点击:

编者按:今年11月30日,2013-2022年亚太残疾人十年中期审查高级别政府间会议开幕式在北京举行,大会宣读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的致辞。“加快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努力增进残疾人福祉,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成为大会的主旨。回顾吉林大学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爱残助残”的决心和信心。吉林大学一定凝心聚力,不断进取,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早日实现。

为残疾人筑梦 传递社会温暖

——吉林大学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纪实

【吉林大学报记者 晓蔚】目前,我国残疾人有8500万,很多残疾人不能很好地生活、工作,甚至陷入困境。如何让社会更多的力量关注残疾人,如何促进残疾人平等社会参与,如何让残疾人超越自我、共享社会进步,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筑梦,早已成为吉林大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从建立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使学校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拥有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机构的高校,到把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和服务纳入到学校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举措;从艰难探索、经验积累,到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展现了吉林大学校领导的远见和胸怀,吉大人的担当和追求!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留下的是吉大人积极倡导服务残疾人事业发展、躬身笃行的坚定足迹。

整合功能 搭建平台

入选首批省级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搭建完备的平台,将资源进行合理且充分的整合,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平台的建立,就是经历了由各学科功能定位到整合平台、打造资源,再到平台深化发展的艰难历程。

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学校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撰写完成和公开发表有关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论文虽然只有31篇,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涉及的主题较为广泛,主要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残疾人权利、生存状况、远程教育问题、康复以及残疾人交通用品设计,其中一部分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但是,这些学术成果阐述了各个专业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充分体现了吉林大学在教学与科研中对于残疾人事业的关注。

2009年,学校利用学科众多的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对学科进行有效整合。9月21日,中国残联、吉林大学和吉林省残联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东北高校首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研究机构。中心把服务决策、推进事业作为研究的根本目标,把破解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把指导实践作为研究的最终归宿。中心的建立在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这一研究更具方向性、规模性和组织性,对于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时,中心以985创新基地为重要依托,跨学科、跨专业,整合了哲学社会学院、护理学院、白求恩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东北亚研究院的学术资源与科研力量。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问题研究,将其列入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之中。由此,中心更加明确了以“立足吉林、服务东北、面向全国”的发展宗旨和目标,使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大踏步地前进。

2015年,中心平台进一步扩展,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共同入选吉林省首批省级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与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共同入选2015年度新增的吉林省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踏实研究 服务社会

科研、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融合,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

打造平台是框架上的把握,平台运转则需要功能的定位。发挥哪些功能才是我们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呢?吉林大学不断积极探索,寻找到以中心作为平台,在科研、实践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中,帮助残疾人实现了自我超越、人生逐梦的有效途径。

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发表的涉及残疾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专著8部、论文300余篇,被收入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和公开发表在国家重要期刊上。SCI收录论文6篇,EI、ISTP收录论文4篇,SCIENCE、NATURE论文2篇,CSSCI收录论文27篇,其中有两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在《残疾人研究》上发表论文5篇。

科研项目彰显能力。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凸显了中心较强的继续承担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基础和能力。中心已经完成或正在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残联重大项目、国家科委项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曾宪梓国际助残基金会、省社科、省科委、省残联等课题立项机构的各种纵向与横向研究课题60余项,经费达300余万元。吉林省残联也非常支持中心工作,已连续几年下拨科研经费,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近两年,又有数位教师分别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吉林省和辽宁省委托项目。

科研成果凸显效益。上述科研成果纷纷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得到了有关权威机构的认可,被国家和吉林省有关决策部门采纳,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经济效益。有16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研究人员撰写的《妇产科护理学》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康复功能评定学》《康复医学》获国家级规划教材、校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宋宝安教授撰写的咨询报告“关于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建议”得到了吉林省委领导的批示;常遇春教授的“一种穿通效应增强型硅光电晶体管”获得了专利转让;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机接口问题研究”已向国家申请了专利。

服务社会开展合作。 2011年12月2日中心承办了在吉林大学举行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暨第五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使得农村残疾人问题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2015年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签署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中心已成为全国孤独症儿童康复试点机构之一,为吉林省的贫困残疾人获得权威的医疗康复救助做出了贡献。7月,中心成员多次应邀参加了辽宁省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意见的专家论证会,代表中心提出对于辽宁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这些合作对共同助推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辐射引领。2010年,中心主要成员单位白求恩医学院与吉林省残联共同承担第四期全国省级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班的任务,为来自全国13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的69名康复领域的师资人员提供了培训指导。2012年受中残联康复部委托成功举办了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培训班。

人才培养后继有人。加强与残疾人事业相关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才能使残疾人事业的步伐永不停止。从2009年3月开始,学校以共建的模式,公共卫生学院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为残联系统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康复管理及服务专业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残疾人康复管理,授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以来聘任了尤红等7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各领域专家作为我校的研究生校外合作导师,并设立北京和吉林大学两个授课点和培养基地,共有40余名优秀教师为这些研究生授课和论文指导。学校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培养了57名此类研究生,覆盖国内18个省、市和自治区。这些毕业生目前都已成为残联系统的业务骨干,有的研究生已成为残疾人事业领域的主要领导。同时,根据学校的相关专业设置,进行了残疾人研究人才的培养。吉林大学社会保障学博士点在中心设有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方向,列在2017年学校博士招生目录中。先后招收了4名博士研究生,已经有两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他们现在都在高校从事与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与教学活动。

关心爱护自强自立。吉林大学一贯支持和帮助鼓励在校残疾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帮助。连续多年评选十佳自强自立大学生,号召全校学生学习他们不向命运低头顽强拼搏的先进事迹。每逢新年佳节,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都亲自到寝室看望残疾学生,鼓励残疾大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吉林大学2012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亲自接送被誉为“中国版霍金”的计算机学院“脑瘫博士”王甦菁,为他执行毕业拨穗礼的场景成为学校传颂的佳话。

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吉林大学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建立基地,研究真问题,实施真帮助。在中残联和吉林省残联的指导帮助下,中心于2011年开展了东北三省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的大规模深入调研。走访了43个村屯,回收有效问卷4360份,内容涉及经济、就业、婚姻、教育、康复、医疗、无障碍等多个方面,是迄今为止我国对农村残疾人进行的一次内容全面、规模宏大的社会调查。2012年,中心在辽宁省抚顺县、吉林省榆树市、黑龙江省富锦市分别建立了吉林大学残疾人研究与爱心教育基地,不定期地组织师生进行农村残疾人调研工作,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社会责任心。2014年10月11日,中残联、东北三省残联、中心与哈尔滨市南岗区、安达市、长春市朝阳区、梅河口市、抚顺市顺城区、葫芦岛市绥中县基层残联共建6个研究基地,为广大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基层残疾状况提供了有利条件。

内联外展 彰显特色

发挥中心效力,为残疾人圆梦插上双翼

内联外展是吉林大学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活动方式,对内不断资源挖潜,稳固联系,对外不断扩展视野,维护互动。中心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建设,初步形成了研究特色,提升、扩大了影响力,与全社会形成合力,为残疾人圆梦插上翅膀。

有创新才有特色。中心开展残疾人研究所需要的学科门类齐全,将人文研究与医学研究、管理学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更广泛、更全面、跨学科体系、多视角的研究成果;把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在中国残联、吉林省残联、吉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以及广大社区的支持配合下,为科学合理地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中心科研资源雄厚。多个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与实验室为残疾人预防与康复事业提供了更高的科研平台;国际经验研究与国内实证研究相结合,汲取国外先进研究经验,有效提高研究水平;残疾人问题研究与为残疾人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为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人力支持。

几年来,依托中心,相关学科和成员不断通过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学习更多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中心主任李凡教授2016年两次应邀参加了残疾人事业发展高校校长高峰论坛;2017年7月,到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与盛大成理事长等以残疾人事业发展合作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座谈,对今后双方合作提出了有建设性的设想和展望;中心成员先后多次应邀参加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论坛,围绕残疾人在经济、住房、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养护照料、康复、辅助器具、法律服务、无障碍以及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及需求特点与全国代表进行了深入探讨;2012年,白求恩医学院按着中国残联康复部的工作部署,在吉林省残联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在长春市开办的中国残联、吉林大学脊髓损伤康复高级培训班,充分发挥了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吉林大学培养基地的作用,培养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康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爱残助残 信心满满

积极行动,奔向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的永久航标

“爱残助残”是一种品格,一种担当,一种力量!让广大残疾人满怀自信,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转化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5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三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指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我们的党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又一次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征程,新的号角。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吉大人信心满满。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提出新的构想。未来将在集中在凝练科研方向,产出积极成果,强化项目效应;加强学科建设,创造新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推动点;加强队伍建设,使专项研究人才层次更上一层楼;强化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做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信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中心领导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必将成为国内重要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残疾人事业学术交流基地、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新的业绩。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