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吉林省的突发疫情,吉林大学学院护理系的毕业生,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项目的参与者杨琳,在得知战疫前线急需医护人员时第一时间内冲锋在前,以瘦弱的肩膀扛起疫情防控的人物,保障辖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诠释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采。

3月10日,杨琳首先在第一时间报名长春共青团青年志愿者队伍,并加入吉林省红十字会志愿者组织。因为还没接到组织派发的任务,等不及的她主动联系了自由大路社区。这里是两所名校的集中地,人口众多、人员密集,正是防疫的关键点。“我是学医的,我先上。”杨琳斩钉截铁地说!

从3月11日开始,杨琳要求自己每天6点就要准时抵达核酸检测点,由于住的很远,她早上四点就要起床,简单洗漱后找车到社区核酸检测点,保证核酸检测任务完成。
每一天,杨琳都要重复着消毒、采样、消毒、采样……每天的简单重复让她累得腰酸背痛,但杨琳从不抱怨。十轮核酸检测后,杨琳亲手采集达13932个样品。平均每天采集1300以上。光在长春工程学院,杨琳采集接近1500个,高效率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她受到领导的赞赏,被社区人员称呼为“朝阳区小旋风”,速度背后是杨琳拼尽全力的为疫情贡献力量。
抗疫期间,穿脱防护服很不方便,去洗手间更是问题,赶上特殊时期连更换的时间都没有,更舍不得浪费物资,再坚持一下,就没有感觉了。所以一直不吃东西,不喝水,不上厕所,更不用换纸巾。一忙就是一整天,因为疫情突然,环境医疗物资有限,天太冷了,大家吃的饭很快就变凉了,但杨琳从未抱怨一句苦累,洋溢的笑脸鼓励着每一个人。

3月24日采核酸时,核酸检测的队伍中一位阿姨忽然扶着胸口到底,称自己呼吸困难,喘不过气,疑似心脏病犯了。杨琳第一时间叫停检测队伍,立即为患者进行相应处置,并让志愿者拨打120急救。当得知120转运需要一段时间,而杨琳认为眼前阿姨的情况刻不容缓,于是她立刻和志愿者们联络私家车,将阿姨送至吉大二院。由于杨琳处理及时、得当,阿姨转危为安,在病情稳定后,杨琳顺手给阿姨采个核酸才离开。
在抗疫的“战场”上守护百姓的健康,但杨琳却愧对自己的家人。杨琳从小没有父亲的疼爱,和母亲相依为命,她的妈妈前几天手术了,刚刚能下床行动,虽然也想去医院照顾妈妈,但理性告诉她,此时社区的居民更需要她。于是杨琳只能亲人代为照顾,而自己继续投入到了防疫工作之中。
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杨琳是中国青年中的代表,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是她对青春最好的诠释。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殷维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