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②

③

④
2月6日20时30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接到通知,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调拨,即刻组织医疗队驰援武汉。2月7日17时,132名队员迅速集结,来不及看一眼家乡的圆月,一群勇士告别亲人踏上了征程。
先谋而后动。时间紧,任务重,这场仗应该怎么打?在飞往武汉的万米高空上,一幅团队架构的思维导图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副院长秦彦国的心中酝酿完成了。为了提高队伍的领导力、战斗力、保障力,在党组织机构、领导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统筹下,把132人的医疗队分成7个组,6个由20人组成的战斗团队、一个12人组成的专家组。就这样,还没进入战场,132人的战队如头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灵活有序的指挥系统已经形成。
2月7日20时,一支身着迷彩服、队列整齐有序的队伍出现在武汉这座急需救援的城市,他们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一往无前地向战场进发。
“我们不是战士,但我们要像战士一样去战斗。”秦彦国说,“这一次驰援武汉,我们把院里的家底都要搬空了。”
医疗队里有30名医生,100名护士。医生一半来自于重症医学科,6名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9名来自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密切重症抢救相关学科,100名护士也与重症医疗相匹配。除了精锐出战,他们还带来了最先进的重症救治和生命支持设备。
2月9日18时,经过战前防控培训,医疗队的主力部队正式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准备执行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当晚23时,疗区开放,医疗队立即启动战时模式,仅仅用了6个小时,50张病床全部完床。经过对患者,尤其是对急需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分级分类,12个小时后,医疗队正式开始了救治工作。
因为救治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随时准备应用呼吸机、ECMO抢救患者;护理团队每班次要护理患者130人次—200人次,要几十次甚至几百次地操作无创呼吸机、重复吸氧、留置静脉针、换输液、监测血糖血压、雾化和生活护理等等,工作强度非常大,但整个队伍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自2月7日抵达武汉,吉大二院国家医疗队一直奋战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共收治危重症、重症新冠肺炎病人7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人67例,无病例转出,全体队员零感染、患者医疗过程零复发、零投诉。被誉为“技术精湛、作风顽强、敢打善赢的队伍”。
随着新冠肺炎患者陆续治愈出院,3月27日,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吉大二院医疗队“兵”分两路——65人整建制接管武汉肺科医院10楼重症疗区38名重患,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他们对医院现有的危重症、重症、轻症患者进行了梳理,为医院后续治疗提供帮助;其余67人留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收从其他医院转来的重症病人。这支被称为“留守的ECMO团队”和其他6家医院的国家医疗队组成“7+1超级战队”,共同发起 了救治工作的最后攻坚战。
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这些特殊的患者,医生在救治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使用有创呼吸机进行插管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面临的风险更高,感染率更大,怎么避免感染的发生呢?没过多久,一个特殊构造的防护装置在“智多星”秦彦国的设计下应运而生了。
“我们利用5天的时间,自主创新、设计、运输和安装了有创呼吸机插管过程中的防喷溅装置,同时可以防止带管上机过程中的气溶胶式扩散。”秦彦国说,防喷溅装置经过几番实际应用,从开始的1.0版本经过4次改进,最终形成了最完美的4.0版本。这个版本在原有外形的基础上,增加了吸风装置,并在末端配备了具有加热功能的灭毒装置,完全阻止了病毒的传播风险。
在执行救治任务的过程中,秦彦国深切地感受到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导致医护人员隔离所带来的种种医疗交互和协作的不便。
2月10日,国家卫健委要求建立重症患者会诊制度,充分发挥网络和手机作用。吉大二院医疗队闻令而动,立即尝试使用网络平台打通医院内与医院外地点限制,打通长春与武汉的区域限制,通过该平台还召开了覆盖病区内、病区外、驻地各房间等区域的线上会议。
在这个特殊的战场,“战地发明家”秦彦国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智慧。针对在为患者进行咽拭子采集时,患者鼻腔、口腔有传播病毒的风险,他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口罩,戴在患者头上,防止患者气体喷溅,降低了医护人员在采集咽拭子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对于自己的多项“战地发明”,秦彦国说:“我是领队,我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位队员带着勇敢而来,平安而归。吉林大学医学部所倡导的白求恩精神,一直贯穿在我们吉大二院所有医护人员的工作中,这一次,我们也要把这种精神带到武汉前线,用忘我的精神去救治患者。”
“我努力地想记住你们每一个人,可是,我没有办法看清你们的脸;我努力地想记下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可惜,我依然没有办法记住……”这是一位患者在出院前写给医疗队的感谢信,隔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患者看不清他们的脸,只能通过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来识别,在即将出院之际,患者在纸上工整地写下她所能记住的70多位医护人员的名字,以表达她心中的敬意和感激。
“请允许我和老伴亲切地叫你们一声‘亲人’,在很多年以后,当我们还在幸福地安享晚年时光,我们会依然记得你们、感恩你们,记得你们曾经那么全力以赴地把我们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感恩在祖国的东北还有一群曾经救过我们性命的亲人……”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治愈出院的患者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并站在隔离区的门口一遍遍地向医护人员鞠躬致谢,久久不愿离去。看到这感人的一幕,护士王嘉琪眼泪止不住地流,哽咽着说:“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是武汉人感恩的心!这一次,我们来得值!”
疗区里有一位叫小武的患者,与妈妈同住一个病房。在一次查房中,护士偶然得知当天是小武24岁的生日,但由于病痛他情绪非常低落,几位护士就在一起商量,能不能送他一份特别的礼物?大家立刻就有了主意,伴着《萨日朗》的音乐,几位护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里翩翩起舞,大家边跳边唱……舞姿虽然笨拙,但护士们的真情打动了小武的心,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为了患者,付出再多,大家也心甘情愿。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特殊的“跛行者”,他就是重症组组长尹永杰。来武汉之前,他刚刚做完了腰椎手术,走路还有些不便,但到了战场,他比年轻人的腰板挺得还“直溜儿”。大家都夸赞他是最美“跛脚”逆行者,他笑着说:“最美不是体现在这方面,而是我们救治了多少病人,那才真正体现了我们来的价值。”
4月6日,吉大二院国家医疗队顺利完成任务即将返程,在连续奋战60天的日子里,他们与同济医院的同行们为救治患者倾尽全力、同舟共济。医护人员说,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早已经让他们与这里的医护、患者成为了“一家人”。回想过去的60天,秦彦国感慨万千:“这个过程确实很艰难,有汗水,更有泪水。当我们与武汉的医护人员对最后2名ECMO病人完成交接的时候,我和队员们的心里都是空落落的,这是我们战斗的战场,突然从战场上下来了,内心里有骄傲和荣耀,但更多的是不舍。”(本报记者 李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