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中国考古学家启动“用古代动物DNA还原丝路文化交流”计划

发布日期:2018-06-23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蔡大伟教授在介绍项目情况

新华社长春6月22日电(记者张建、张博宇)中国考古学家启动一项丝绸之路(丝路)研究计划,准备利用古代动物DNA还原丝路文化交流,展现丝路大通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更多历史细节,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下,中国考古研究领军高校之一的吉林大学考古学家承担了一项名为“古动物DNA视角下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项目,近期已经启动该项目研究。

该项目研究计划系统收集丝路沿线不同时期、不同遗址出土的古代家养动物,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动物样本开展全基因组分析,根据遗传结构的变化规律,重构家养动物群体交流的时空框架。

家养动物作为稳定的肉食蛋白质来源和畜力提供者,是人类开展贸易交流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通过迁徙或贸易交流活动,将家养动物从最初的驯化地点带到世界各地,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庞大贸易网络,进而形成了不同地区家养动物独特的遗传结构。

蔡大伟教授在研究古动物骨骼

该项目首席专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蔡大伟表示,通过对不同地区饲养的家畜进行DNA分析,能够准确反映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一个展现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的全新视角。

据介绍,以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文献和传统考古发掘材料,从考古学文化面貌、青铜冶金技术的传播及栽培农作物的东传等角度阐释问题,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迄今为止,丝路文化交流的时空框架尚未建立,交流细节和交流路线尚不清晰。

蔡大伟说,人们通常将公元前138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起点。然而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学证据显示,东西方人群间文化交流在史前就广泛存在,甚至可能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据介绍,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印欧语系人群开始向东扩张、东方彩陶文化开始西拓,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活跃时期。从这一时期至汉代张骞“凿空西域”,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细节比较模糊。

正因如此,上述研究将时空范围设定为距今5000至2000年前的丝路沿线地区。研究的对象是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丝路沿线遗址出土的马、黄牛、绵羊和山羊。

蔡大伟表示,在丝路大通道上,西方的青铜冶炼技术、家畜(马、牛、羊)、农作物(大麦、小麦)从西方传播到东方,而东方的粟、黍等农作物和彩陶文明则由东向西扩散,对东西方社会的经济形态、组织结构、精神文明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大伟教授在做实验

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研究,一方面揭示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细节,厘清历史事件认识,为丝路沿线地区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宣传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对以往东西方友好交流历史的揭示,增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理解、信任,加深文化历史认同感。

该项研究计划分为六个阶段进行,在2022年完成研究成果。目前项目已启动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研究人员正在对已有研究骨骼进行整理和信息录入,评估样本保存状态,并收集现有的西北地区和境外中亚考古资料。

此项研究不仅局限于中国,研究人员还会赶赴包括中亚和欧洲在内的众多丝路沿线国家,与相关科研人员一起合作用古动物DNA视角还原丝路历史和文化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蔡大伟说:“我们希望得到沿线国家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共同为揭示辉煌的丝路文明和更多的历史细节做出努力。”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