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吉林网讯 记者 郭美佳 在刚刚结束的“2016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吉林大学学子勇创佳绩。由通信工程学院三位老师指导,九位本科学生组成的共三支代表队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分别获得了一个一等奖(季军)和两个二等奖。在这样一个高手云集的赛事中独领风骚,风光背后是数不清的感动与拼搏。23日,记者聆听了他们的故事。

第一次参赛吉大学子初露锋芒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看着惊讶的记者,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刘富教授笑着说。“但我们一直都积累这样的经验。”刘富教授多年来一直指导本科生自动化方面的实践活动,也有参加相似类型比赛的经历。
从正式准备到参加比赛,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家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甚至十一国庆节这种难得的长假也约在实验室,但是大家从未抱怨。
在实验室里奋斗的日子,队员们不仅仅需要了解机器人的硬件和编程,更重要的是锻炼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刘富教授表示他并未在具体的设计、制作方面帮助学生。这意味着学生没有现成的成果,一切从新开始,一切需要自己主动去做。
提及比赛的那三天,大家的语气多是激动和怀念,有的队员甚至激动得难以入眠。虽然准备的很充分,但在参赛过程中可谓步步惊心:“因为前后的比赛裁判不同,所以规则也有差异。”参赛队员陈瑜说,“赛前检录,我们的传感器和驱动板放置的位置不合要求,然而时间又很紧张,我和另一个队友就有点慌。带队的康冰老师就鼓励我们,不要着急,慢慢来,老师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同时,我们组的林鹏飞也很快冷静下来,平稳的拆机器,他的冷静自若也使我们沉着下来,进行各自的工作,终于在开赛前两分钟完成。”陈瑜很欣慰,“当时与我们对垒的一些高校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放弃了参赛资格。我们赢了第一轮比赛,在以后的两次比赛中,也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心态,冷静地对待接下来的赛事。”整个小组都抱着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让他们在大赛中勇夺佳绩。
呼吁建立关于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看着那些优秀的获奖学生,最让人感兴趣的问题莫过于“学霸是怎样练成的”。谈到学生的培养,刘富教授直言只要具备一定的电学基础、机械基础,能埋头研究、吃苦耐劳的学生,都有参与项目的初步资格。谈话中,刘富教授多次谈到“勤奋”:“如果真要做,就把它好好地做成一个事业,就要投入精力,投入与收获肯定是成正比的。”而“学霸”们也表示,努力十分重要,这就更需要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合理的安排时间。
除了这样客观的条件,“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刘富教授认为工学是一门需要多多实践的学科,不是按照教科书就能做出可靠的作品,创作中时常会遇到不可预知的故障,这时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队员们在比赛中曾遇到机器运转不灵的情形,“找不到问题时特别急躁。”有队员如是说,“但在别人的提醒下,才发现只是个简单的语言用法错误。”对此,刘富说:“其实,可能对你们来说比较重视结果,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过程。”正如对于大家印象都很深刻的换驱动板和传感器的事情,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时间多么急迫,大家要稳下来,心态放平和。
而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刘富教授表示要让他们适应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刘富教授最近也呼吁在南岭校区建立关于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现有的小实验室只是面向本学院,我们想建一个面对整个校区的展览、研究的实验室。”刘富教授说话时格外地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