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讯 新年前夕,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辅导员崔曾多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一组推荐阅读书单。与网上流行的由书评人、媒体、网友推荐的书单不同,崔老师的书单是由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在读的大学生们共同推荐的。这组推荐书单的形成,还要从崔老师为学生布置的“我的成长”系列假期作业说起。
崔曾多每学期放假前都会为学生们布置作业——去年的寒假作业“我的成长·我的菜”,要求独立做一道菜,用手机镜头把烹饪和与家人分享的过程记录下来,再发布到微信朋友圈。这次的暑假作业“我的成长·我的阅读”,则是发动同学们利用假期阅读并在微信朋友圈里推荐一本优秀的书籍,同时附上自己撰写的阅读感受、推荐词和自己与书籍的合影。同学们每推荐一本书,崔老师都会在朋友圈里转发,并加上自己的评语。活动进行过程中,随着参与学生和推荐书籍的不断增加,就有老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希望最后能将这些推荐书籍整理成一组推荐书单,因为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大学生们聚集集体力量,在全民阅读时代为建设书香社会作出的贡献。
崔曾多告诉记者:“布置这次暑假作业的第一个目的,是我作为理科学院的辅导员看到有的学生把自己定位成‘阅读难、写作难、演讲难’的理科生形象,这种错误的定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事实上除了学习内容不同,理科生和文科生都一样可以兼具逻辑思维和人文情怀,所以我特别呼吁大家要做‘有情怀的理科生’,把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面貌展现出来。另一个目的则是希望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为学生们培养树立起能受用终身的优秀习惯和品质。对学生的教育要关注现在,更要着眼未来。”
崔老师的引导下,化学一班的姚云升完成作业之后,还在朋友圈里做起了“云升周推荐”,每周都推荐一本新书。像姚云升一样,因为参加这次作业而建立起阅读习惯的学生还有很多。活动中,大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本是自愿参加完成的暑假作业,最后有一半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有些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纷纷联系崔曾多,主动要求加入活动,分享阅读体验。化学学院11级的韩奇、那睿琦在校时分别是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他俩的参与就像是在给活动做宣传。崔老师也和学生们一起带头交作业,加上优秀的学长、学姐们的参与,在网络的推动下,同学们的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崔曾多真诚地说:“作为辅导员,这次暑假作业对我也存在不小的挑战。挑战之一是自已阅历有限。同学们推荐的100多本书籍,古今中外题材广泛,我坚持为每一名同学写评语,对一些不了解的书就仔细查阅书籍介绍、作者背景。但是我坚决不读网上的评语,我怕自己的思维会被这些既成的观点限制,因为我要做到用百分百原创的评语点评学生原创的推荐。挑战之二是评语内容的把握。评语字数虽然不多,但是通过讨论一本书与同学们展开交流,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所以我在评语里不仅会点评书籍和学生的推荐词,也会根据书籍的内容,适时地融入对同学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指导。同一本书如《追风筝的人》被六次推荐,我就要写出六版不同的评语。有女同学推荐《飘》,我就在评语中鼓励女同学们像书中的女主角和现实中优秀的女作家们一样,有独立成熟的思想,兼有安身立命的事业,凭借优秀的学识、能力和品行追求人生的幸福。挑战之三是精力和时间有限。我今年暑假刚刚结婚,好多评语工作是在国外度蜜月时完成的。每天一起床,就看见朋友圈里又有几名同学‘@我’推荐了新书。我妻子也是爱书之人,很多我没读过的书籍都要向她讨教,完成一个评语最少也要半个小时,所以蜜月里我除了在旅途中奔波,好多时间都用在给同学们写评语上了。学生们都很想看看我的新娘照片,每次作业我都会提前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给大家发示范,只是大家不知道被请来给大家做示范模特的这位‘同学’其实就是我的妻子。”
在布置作业前,崔曾多提前做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在网络上晒生活、晒体验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校园时尚,作业的主旨就是把学生的这种时尚整合起来,加以正确的引导,让网络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学院领导也鼓励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崔曾多和他的同事们都经常利用网络,发布教学动态、宣传学生活动、转发正能量信息等等,网络在今天的吉林大学已经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目前,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我的成长·我的阅读”推荐书单和每名同学的推荐展示已经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成了电子相册,阅读引领着大学生“朋友圈”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