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坚定·责任·乐趣·执著——记吉林大学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者殷冬水

发布日期:2012-08-20     编辑:陈建华     点击:

转自中国研究生】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青年教师殷冬水在导师周光辉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学位论文《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关于社会正义政治条件的规范研究》入选其中。在殷冬水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北上求学的坚韧学子,也是广受欢迎的青年教师,潜心学术的谦逊学者。他那份对学术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求学之路上有智者指引——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保证

1996年,殷冬水从遥远的四川,只身来到北国就读于吉林大学政治学系。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对政治学产生了兴趣。越是钻研,就越感兴趣,这种兴趣又促使他不断钻研。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又到现在任教于行政学院,殷冬水从事政治学研究已经整整十六年。

周光辉教授一直担任殷冬水的导师,对其影响深远。周光辉老师都带领学生们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是种激励机制,也是种审查机制,所以大家都认认真真读书,十分踏实。当然这种学习态度也是受老师的影响,因为他本身做事就十分认真、严谨。”从导师身上,殷冬水不仅学到了认真治学的态度,也学到了为师之道,如何尊重知识、尊重学问、做好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同周老师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慢慢进步。“这不仅使我的学术水平提高,我们以后也要这样认真地对待学生,这是一种师生的传承。”

在求学之路上,不仅有周光辉老师这样的智者为殷冬水指引方向,更有行政学院这个优秀的团队为他做坚实的后盾。殷冬水不止一次地强调“政治学系或者说行政学院是个很好的团队”,很多任课老师的学术研究方法、上课的认真态度、对待学生的友善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是我得了奖,但是我的成功来源于在一个优秀的团队。这只能说明我们是一个长期的学术团队,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突然冒出一个人,很偶然的这个人就是我。但也有其必然性,我的同事都在政治学理论研究各个领域中很有建树,我们一起讨论,一起成长,甚至聊天、吃饭也不忘学术。在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平台上,是不可能不出人才的,这是这些老前辈几十年一点一点积淀出来的。”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因为面临的都是强者,不发展是不行的。“我的同事很优秀,我没有办法不优秀。”如果用好的领袖、好的发展理念、有凝聚力和明确的方向这四个标准来衡量是否是一个好的团队,那行政学院无疑具备了全部的条件,而且从始至终坚持了几十年。每个人最重要的不仅要有才能,而且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这才是好的团队。殷冬水就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里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走向成功。

论文过程中有磨难——坚定学术传统并有所突破

因为长期关注“民主”问题,在这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学术积累,且参与了周光辉老师的“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课题。殷冬水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了解这个社会的公正与不公正,思考着政治学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构造,于是就选择了《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关于社会正义政治条件的规范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

“人们都在讨论社会公不公正,包括贫富分化、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代际流动等等,这些问题经济学界在研究,法学界在研究,社会学界也在研究。目前政治学研究的中心是从‘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机制’的角度来研究。”周光辉老师做的第一个议题是“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问题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谈政府和正义的关联性是很重要的政治学角度,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它的政治行为和偏好不是由政府来决定的。所以研究团队进一步推进,把政府行为和政治责任放在一个更宏观的政治条件下去研究,殷冬水在这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写出了学位论文。

如何做好博士论文呢?殷冬水表示,做学术更多地需要一个“学术传统”,就是说要有一个很好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要得到很好的论证,就是在讨论中去证明合理性,而不是传扬一个独到的观点,然后把这种观点强加给社会成员。论证得好不好主要依据两点:第一是“事实上的真实性”,就是说论证符不符合人们的生活感受;第二就是“逻辑上的合理性”,就是要逻辑合理。

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殷冬水遇到过很多困难,“写作论文的过程,很多不是获得成就感的过程,而是自我挫伤的过程,会发现之前是如此的无知,然后才会激起你今后继续探索的欲望。”“有时候寝食难安,因为以前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而且有能力去把它做完,但写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东西自己不知道,因为一篇博士论文涉及很多知识,不是每个环节都能做得特别好,所以经常有自我怀疑。”博士论文就是这样磨炼人的意志、调整人的心灵的过程。殷冬水并没有被这种磨砺打垮,反而愈挫愈勇,并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建议,殷冬水认为选题的关键在于兼顾选题的重要性和个人学术能力之间的平衡。决定题目的大小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你的能力来定,在选题中,很多题目都是有学术意义的,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这样一个题目。

研究中国当下问题——对社会关怀的是学者的责任

因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殷冬水更加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每个人都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辉煌,而不是被视为劣等民族。众所周知,国际关系都是靠实力来竞争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发言权。所以殷冬水认为,作为一个政治学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首先要在理论上说清楚;其次就是在政策咨询上说真话,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有所助益;怀着一种建设性的心态,而不是发牢骚。因为研究的是中国当下的问题,中国当下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大家都能感受到,难点是研究怎么把“不好”变成“好”,这是靠事实数据和历史说话的,这也就是学者的使命所在。

“高校学者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知识的传承,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二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国。任何国家都会遇到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不公正,我们可能会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同时殷冬水也指出,学术研究除了服务于国家利益、政策咨询之外,还有学术传统的传承和学术知识的创新。

殷冬水认为,作为学者第一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看到生活中的问题;第二要用有说服力的方式去表达学术态度,而不是哗众取宠。“学者需要论证,而不是只讲观点。每个人对世界的观察都是片面的,但好的学者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周围的人和学术圈,而不是单纯强调不发了。所有人都知道哪里不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告诉大家为什么不好,不好的程度怎样,我们该怎么做,这是我们的本分和工作。”殷冬水这样说,而且在现实中也是这样做的。

把学术当成一种习惯——理想和兴趣是其支撑的来源

所有有学术兴趣的人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在知识原创性作出贡献,殷冬水就是如此。正是因为这种对学术纯粹的追求,让殷冬水不断提升自我,也更加谦逊。“心中有一个理想目标,知道还需要努力,还存在差距,所以心中很不踏实。毕竟对于学者来说,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很漫长的路需要探索,但最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很漫长的路需要探索,但最终能实现的是少数人。”

支撑着殷冬水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学术的兴趣。“任何领域都存在着竞争,我们是靠学术来竞争的。兴趣使你前进,同事们斗志昂扬的状态也让你前进。”现在很多人读博都是基于社会的压力,但是殷冬水不同,他确实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研究的乐趣。“写一篇论文时,在写中发现兴奋点,然后进行有力的论证,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尤其是发现整个学术界很少对其有所论述的话就会充满成熟感,而不在于你的文章是否被转载,获得其他方面的好处和评价。”殷冬水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喜欢读书,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找到兴奋点。

在殷冬水的生活中,学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学术问题。这种钻研的精神对他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影响,使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去“琢磨一下”。越是失败越想去琢磨,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生活中无论是做菜还是打乒乓球,殷冬水都靠着这股“琢磨劲儿”让自己逐渐由“不会”变为“会”再到现在的“擅长”。“我想博士跟其他人群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像之前我什么菜都不会做,现在都很在行,这就是研究的结果。研究可以改变你的生活。”

生命或许短暂——快乐开心地享受生活

殷冬水不仅对学术充满了热情,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因为要经常看书,而看书是很消耗精力的,所以偶尔换种生活方式。把业余爱好当作兴趣,就会感到十分轻松。“就好像做菜,在研究的过程中既不会感到是种负担,当大家都吃得高兴的时候心中也有种成就感。”殷冬水的家庭幸福美满,他的爱好也十分广泛,喜欢打篮球、游泳、书法等等。他的书法练习始于本科,从未间断,这培养了他非常强的定力,也是他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学术研究的原因。

殷冬水在访美时,著名政治学家、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史天健英年早逝;不久前他的恩师、行政学院张亲培教授也因病离世。逝者已逝,薪尽火传,殷冬水对此感触很深,“生命脆弱,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每天,快乐踏实地去享受生活。”除了感叹生命无常、把握时光之外,殷冬水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作为青年学者,任重而道远。所以殷冬水对同学们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快乐幸福,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从中得到快乐,也能获得成就感。

采访札记:采访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殷冬水语速飞快、思维敏捷,而且谦逊幽默、充满激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他自身对学术的那份深沉的热爱和由衷的执著。未来的日子里,这位年轻的学者将在民主理论研究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想念他那份对理想的信念、对社会的关怀、对学术的热情,会支持他走得更远。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