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消息:扎根村屯带乡亲致富,服务乡镇增加人生磨练,资助山里贫困孩子读书……一批“80后”青年才俊,响应国家、自治区号召,不畏艰难困苦,把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献给基层,为人生播种丰硕的事业果实。借“五四”青年节之机,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基层工作的“80后”代表,他们用自身经历,鼓励更多身处迷茫的青年们胸怀抱负、踏实苦干,从基层展开人生的壮丽画卷。
大学生村官:为乡亲们做事是值得的
5月3日,作为广西两名优秀村官代表之一,李欣蓉从南宁乘飞机抵达北京,参加中国共青团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这一幕是4年前的李欣蓉想不到的。
2008年,李欣蓉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毕业后,成为忻城县马泗乡马泗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她看到村民致富无门,便暗下决心给村里找个好项目。她仔细研究农业网站,了解各种名、优、特、新种养项目,并大胆向村委会建议搞大棚种植示范基地。
2009年初,村里自筹资金10万元,建成了拥有15座标准钢架大棚的科技农业示范园。3个月后,示范园第一批甜瓜获得丰收,一下子就赚了5万多元。为了带头示范,李欣蓉与其他4名村干部不惧风险,贷款成立起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村里一下子掀起了大棚种植热潮,几十户村民加入到大棚种植的大部队中,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
“农村条件艰苦,也有会动摇的时候。”身为城里人、远离父母的李欣蓉也有过现实考虑。去年4月,李欣蓉的村官合同即将到期。此时,一家国有企业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人员,李欣蓉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拿到了进该企业工作的“门票”。
“小李啊,现在瓜卖不出去,你回来帮帮我们啊。”正当李欣蓉到新单位报到时,村里的群众打来求助电话。“跟乡亲们在一起久了很舍不得,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在亲友的不解中,李欣蓉离开了国企回到村里,四处联系销路,甜瓜的销售开始好转。看到一辆辆卡车拉走了甜瓜,村民们数着一沓沓钱,李欣蓉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被需要的幸福和满足感,“那一刻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
如今,李欣蓉当选为马泗村党委副书记,并成了来宾市人大代表。她说:“在这里做着从未做过的事,走从未走过的路,这也算是自己曾经的人生理想。”
选调生:村屯琐事磨练城市男生
5月3日,南宁市吴圩镇党政办主任蒙端阳来到办公室交接工作,他作为优秀选调生,被抽调到自治区政府工作。在他看来,基层工作阅历是人生发展的坚实基础,到自治区政府做事则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
2009年,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蒙端阳决定回家乡南宁工作,他报考了吴圩镇党政办的选调生岗位。当时他认为,去基层不影响照顾家庭,周末甚至平时都可以经常回到市区里的家。
踏上工作岗位,铺天盖地的工作任务让蒙端阳顿时改变了看法。乡镇工作人员不多,一个人得负责几个人的事,琐碎的工作让他的多数周末都在社区、村屯里度过。党政办的岗位性质也要求他上传下达,事无巨细地去落实协调。
蒙端阳说,让村民理解上级政府的政策是最难的,其实基层工作就是人的工作,要把工作做通,就得和广大村民建立较好的关系。他注意到当地有很多和市区不一样的风俗习惯,特别是民俗节日比较多。在这些节日里,蒙端阳就会备上一点酒肉,到村里与群众喝酒聊天。
新婚妻子梁新对于蒙端阳的工作很理解。梁新说,丈夫会连续几个星期凌晨3时出去突击检查,工作地点也在郊区,两人聚少离多,但从谈恋爱至今,她感觉得到蒙端阳在工作中慢慢成熟。
志愿者:扎根西部大有可为
为筹备今年“五四”的节日活动,共青团东兰县委书记张秋文少有休息,这种忙碌的生活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2004年5月临近大学毕业时,张秋文已经在一家台资企业实习了半年,很受公司器重。不过,得知有西部志愿者招聘计划时,他便义无反顾报名来到东兰,在这里一扎就是8年。
2005年5月,张秋文在工作中认识了三弄瑶族乡全洞村的小男孩石宝。石宝的父亲患有白内障,母亲患精神病离家出走,他只能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因家庭十分困难,辍学在家。这种境况深深触动了张秋文,他为石宝交了读书所需的费用,并决定从自己每个月600元的生活补贴里挤出钱来,长期资助小石宝上学。
为帮助山里孩子,张秋文还建了个名叫“心系山区”的助学网站,专门收集贫困家庭孩子的信息,供爱心人士资助。由于当地村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收集贫困生信息是一件工作量很大的苦差事。张秋文亲力亲为,在两年内走遍了全县14个乡镇147个村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走访了1600多户贫困生家庭。
2006年7月,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时,张秋文向东兰县委递交了留在东兰工作的申请。张秋文说,他留下来是因为舍不得山里的孩子,“我走了就没人接手,绝不能让孩子们失去求学的一丝机会”。
8年来,通过网络,张秋文已经筹集资助款总计510多万元,长期资助东兰县1168名贫困大、中、小学生,他自己也一直资助着7名贫困学生。此外,他还组织捐建了12所小学,“虽然西部条件艰苦,但确实是一方大有可为的沃土”。(作者:欧乾恒 贾经纬 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