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东亚经贸新闻 24日12时起,吉大南校区开始接待全国各地的新生报到,据粗略统计,近四分之一新生在昨日报到。
24日14时许,骄阳似火,迎新现场很多人兴奋起来。“校长来了!”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昨走访慰问接待新生的志愿者及部分新生和家长。
学生送校长西瓜 他转送志愿者
“天气热,大家要注意身体,多喝水,你们辛苦了。”李元元校长在每个学院接待台前都停下来,与学生志愿者聊两句,问候一下。看到报到新生和家长,他也会亲切地问问:从哪里来的?知道该怎么报到吗?来到吉大这个大家庭,家长们放心好了。
在哲学社会学院的接待台前,一位笑容甜美的女同学说自己老家是广东的,李元元接着问,“广东哪里啊?”女孩笑着回答:“韶关的。”“那你会说客家话吗?”“会的,我会说客家话和粤语。”
“那咱们是"老乡"啊,我也是广东人。”两个人还用客家话对话了两句,旁边的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因为天气很热,材料学院2011届蔡同学拿着一块西瓜给李校长递了过去,可校长转手送给了站在旁边的志愿者,“你们最辛苦了,快吃,解解暑。”
在迎新现场转了两个多小时
从第一个接待台走到最后一个,转一圈下来,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李元元不停地擦着汗,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争相与校长合影。东亚记者也“趁机”与校长合了张影,李元元说,“这可是我第一次与媒体记者合影。”
“校长,当年您上大学报到是什么样的,与现在的高校报到肯定有很多不同吧?”走访慰问结束后,李校长接受了东亚记者的采访,他想了想,回答说,“我1978年考上大学,从家里到学校,走了三天的路程,要是现在,也就一天就到了。
“那时也没有家长送,行李也都是非常简单,自己一个人就到学校报到了。
“那时刚刚恢复高考,高考录取率非常低,考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也很不容易。我们对大学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是抱着把振兴国家的责任担在肩的这种雄心壮志进入大学校园的。一晃30多年过去了,1982年毕业时我就在大学工作了,看到一届届的新生入学,又有一届届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虽然教育工作者的物质方面并不富裕,但在精神上却是非常富足。在这所学校里,我非常热爱我的学生和老师,也愿意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
新生是学校发展的新推动力
谈到对新生的期望,李元元表示,2012届新生的质量是非常高的。这届新生的入校,对学校发展将产生新的推动力。吉大正处在一个加速推进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进程当中,这个进程是需要一代代的吉大人、一届届的吉大学生来跑接力的。所以,我们希望这届新生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这个进程中来。
此外,现在的新生都是90后了,希望他们在学好知识、本领的同时,通过大学期间的锻炼,能够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那我们看待社会和一些问题时,就会有模糊不清的认识。新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和优点,希望他们保持、发挥自己的这些优势、优点,在大学期间,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社会学习,打造自己完整人格,形成良好的品德,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最后,祝愿这届新生在吉林大学这个大家庭里,学习、生活更加愉快。 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