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网】:

课间休息时,很多同学拿出手机消磨时间,张一鑫坐在座位上与同学聊天。记者 阚旋 摄
新闻回放:4月16日,央视记者、主持人白岩松在东北师范大学进行演讲时,援引日前央视记者去北大做调查的经历说,“课堂上相当大比例的同学都在玩手机。手机不过是一个最核心的通讯工具,现在大比例地成为一个玩具。”4月17日,记者邀请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4位同学,参加了一次“一天无手机”的体验。他们的手机被封入信封,还需要尽可能地远离电脑、iPad等数码通讯产品。【详细】
看不到短信,接不了电话,上不了QQ,登录不了游戏……24小时没有手机、远离一切数码产品的日子,模式化的生活被搅得稀碎。
跟“没有手机会死星人”相比,参与体验的4名同学可谓“勇气可嘉”。人为地跳出高科技生活,回归“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这24个小时,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度时如年还是坦然面对?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女生组:张一鑫
第一天:武侠小说“救命”
17日17时55分,手机关机后被装入信封,张一鑫拎起书包直奔自习室———这是她课余“消磨”时间的主阵地。电工、机械原理……身为工科女,需要复习的基础课一科接一科。除了去洗手间,她始终坐在那儿闷头看书。
“要封楼熄灯喽!”22时30分,打更的大爷轻推门,提醒着还在挑灯夜读的“学霸”们。
学习时间,张一鑫能做到心无旁骛,可一回到寝室,就像变了个人,“平时这时候,总是上QQ看留言,或者用电脑浏览网页,可是……”手机被关了“禁闭”,看着趴在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她的手痒得不行。
定了定神,张一鑫从抽屉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刚上大学那会儿买的,400多页厚,买了近两年,才看了不到十分之一。
“就它啦!”洗漱完,张一鑫一骨碌爬上床,细细品读着,身心沉浸在充满正义的武侠世界里,睡着了。
第二天:课间看书聊天
“铃铃、铃铃……”18日6时15分,闹铃声将寝室的宁静打破。
“这是谁的啊?赶紧闭了!”翻了个身,有人不耐烦了。
迷迷糊糊听了一会儿,张一鑫才分辨出,这闹人的手机是自己的。前一晚她已经给室友们打了预防针:即使关机,手机闹铃也不会“安分守己”。
闹铃声搅得4个人睡意全无,比往常提前40分钟起了床。
食堂人少,不用排队打饭,更没有踩着铃声进课堂,难得的一次早起,让四人有了意外收获。
8时到11时40分,满满一上午课,老师讲的重点,大家习惯用手机拍下来,可张一鑫不行。以往课间总会连Wi-Fi上网,如今只能埋头看书,或者跟同学聊天。
女孩儿说,这些还好,就是心里不托底,担心有急事别人找不到自己。还有就是午饭时没有手机,感觉与世隔绝了一样,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感悟:
与手机分开一天,影响不算大,但这种等待中的未知感很折磨你,总担心会发生什么,又无法确定。其实,手机还是很有必要的,只要不是过分依赖,它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个通讯工具。一定轻易别关机,否则有急事别人都找不到你。
女生组:姚金铃
第一天:无法形容的缺失感
姚金铃是个来自内蒙古的姑娘,读大二。上大学后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必跟妈妈通一次电话,说说一天的经历,聊聊心情。没有手机的24小时,她选择了书信。
“17日晚上,躺在床上,虽然没有手机玩,有些不适应,但更多的是一种奇异感,对第二天的期待。手机关机24小时,明天我该怎么过,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是否还会像原来一样生活学习?”
“今天,注定是个不一样的晚上,以前没用手机的时候,也度过了很多个没有手机的晚上,但都和今晚不一样,将一个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突然抛掉,那种缺失感是无法形容的。”
“习惯了睡前玩儿一会儿手机,如今突然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闭上眼睛,白天的纷纷扰扰,在脑子里闪过。反正无事可做,又睡不着,就将脑子里这团乱麻理一理吧。”
第二天:一次坑爹的“约会”
“说起来,没有手机,真是个麻烦事啊!今天(18日)上午,我和同学约好了下午3点半去找老师,结果老师临时有事,将见面时间提前了。同学为了通知我,差一点就‘全城通缉’。一番折腾后,只好又重新约定时间。”
“我提前10分钟到楼下等他,结果他没按时到。我就想,这人怎么回事,火急火燎地找我,改了时间却不来……等了5分钟,还是不见人,我有些着急了。真想不顾一切撕开信封,给他打个电话。我告诉自己:再等他5分钟,再不来就开机。”
“5分钟过去了,他竟然还没来!这时我都快抓狂了,真不知道过去没有手机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怎么过来的。”
“好在他在我要拆开信封的前一秒,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复印社人太多,排队耽搁了。虽然过程很‘坑爹’,但对结果没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