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吉林大学老师带师弟奔赴南极 出征第29次南极科考

发布日期:2012-10-28     编辑:周子敬     点击:

                       出征前学院领导(右侧)为三位队员发小礼物 记者 张鹏飞 摄

【吉和网】26日上午,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的老师张楠与自己的两位“师弟”一起奔赴南极,踏上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征程。对于张楠来说,这已经是他的第二次“南极之行。”

又一次远行前,张楠得到了长大后母亲的第一次拥抱。“我是男生嘛,从小到大妈妈都没真正拥抱过我,这一次妈妈抱得很紧、很紧,很久都没有松手……”张楠哽咽地说。

临行时行李里备好降压药

在昨天出征前,建设工程学院的孙友宏院长用“勇士”一词形容了张楠和他的“师弟”范晓鹏、胡正毅。“极寒天气不要紧,最难受的要数南极的高原反应,在南极海拔4000米,就相当于西藏的海拔六七千米。而且这3个年轻人要去的昆仑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站中最艰苦的一站。”孙友宏院长说。

而对于第二次出征的张楠来说,最“打怵”的也莫过于高原反应,为此张楠的行李箱里已经备好了降压药。“去海拔非常高的地方,血压也会上来,我上次去南极,在昆仑站工作的时候高压已经超过160了。”除了血压偏高,从南极回来已经半年多的张楠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减退了。

与张楠一样,范晓鹏也是第二次出征南极。昨天出征前,范晓鹏用“忐忑”两个字形容了自己的心情。

出征前在西藏做体能训练

张楠是老师,范晓鹏、胡正毅是博士生。“为了让我们能适应高海拔工作环境,我们去西藏的拉萨、羊八井、纳木错三地做了体能训练。”科考队的“新兵”胡正毅说,当他站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000米的地方时,头有一些疼,但不长时间就适应了。而且在海拔4200米的地方,他们还进行了10公里负重跑的训练。。

在第28次南极科考中,张楠和范晓鹏参与的是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项目。此次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张楠和范晓鹏、胡正毅将继续推进深冰芯钻探项目。

这次南极科考预计162天

“我们这趟‘南极之行’预计是162天,上次用了164天。”张楠说,在南极,他们科考队员会生活在“生活舱”里,舱内的温度能达到10℃左右,吃的东西全部是从国内运来的,都是速冻食品,肉类居多,蔬菜也都是经过脱水处理的。

昨天在学校出发时,张楠三人接受了学校领导的授旗,他们将把“吉林大学”的旗帜插在昆仑站。

在这期间,张楠等三人与记者约定,他们将会不定期的发回他们在南极工作生活的日志和照片,让更多的人通过他们来了解南极。(记者 陈杉)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