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舌尖上的吉大2》又“火”了一把

发布日期:2014-12-23     编辑:王宁宁     点击:

【光明网】城市晚报讯对于大学生来说,食堂是大学中吐槽最多的地方,也是回忆最多的地方。自从今年7月,吉林大学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吉大》在网络间迅速走红,吉大六个校区食堂里的各色美食成了吉大一张新的“名片”。昨日,《舌尖上的吉大2——青春记忆》完成后期制作并进行了首映礼,纪录片里再次凝练了吉林大学的美食文化,定格广大同学“舌尖上的记忆”。

记录

三个故事描绘舌尖记忆

和上一部《舌尖上的吉大》一样,《舌尖上的吉大2》片长仍保持在20分钟,但与第一部从选购食材开始讲述不同,《舌尖上的吉大2》主要是由故事带入美食。纪录片共分了三个故事,分别讲述大二的黎子阳每天早上都会去吉大新食堂做勤工助学岗位,而从黎子阳到达食堂之前,食堂的师傅就已经忙碌了近3个小时,7点一刻,黎子阳所在的食堂里所有的早餐就都已烹饪好。

第二个故事是寻找家乡滋味,讲述化学学院大学生羚菲,开学不久的她和师妹一起在食堂吃饭,为了不让师妹想家,她在食堂里给学妹找到了地道的家乡菜的滋味。

第三个故事是校友怀念,企业家校友李宝林1982年在吉林大学读书,印象里最深的就是熘肉段、熘肝尖,他在影片里说,那时候肉菜非常少,如果第四节课老师稍有拖沓,肉菜可能就打不到了,那时候肉菜是4毛钱一份,尽管这样,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到母校食堂,点一份熘肉段和一盘花生米,再喝一碗啤酒。

纪录片通过三个小故事穿插,逐一介绍了吉大六个校区食堂同学们最喜爱的美食。片子中,食堂的后厨、排起长队的窗口、特色美食渐次出现。影片放映完,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舌尖上吉大第一部就火了一把,第二部觉得更温暖、感动,看着我们熟悉的一道道美食,好想立刻奔赴食堂去享受这些美食,当然也要更珍惜在大学混迹食堂的时光,以后就吃不到这种滋味了,想想都觉得会无比怀念。”来自汽车学院大二的张同学说。

花絮

拍摄试吃过程胖8斤

作为《舌尖上吉大2一青春记忆》的主创,东北亚研究院读博一的张天译同学所带领的团队有10多个人,他本硕博都在吉林大学就读,目前也在校团委做学生兼职的老师,这已经是他在吉大的第8个年头。“虽然我不是吃货,但对于吉大的美食如数家珍,我甚至熟悉到哪个窗口大娘的二两饭会打得更多。”张天译说,纪录片中的美食都是通过公共平台由吉大的同学们评选出来的,当时一共拍摄了38种美食,最后在影片中只保留了10个。

关于这部《舌尖上的吉大2》,张天译和大家分享了一些数字,他说,从今年6月筹备拍摄这部片子开始,累计177天,一共拍摄了2118个镜头场景,累计300小时共255个g素材,做了调查及征集问卷3000多份,遴选30多道菜品,同时邀请了83名食堂师傅,276名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拍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好玩的事吗?当记者这样问时,张天译说,“前期很有意思,但后期很辛苦,因为在评选和拍摄过程中都要对菜品进行试吃,每天都要试吃十多道菜,这样持续了一周多,我们有一个摄像师胖了8斤,但是片子拍完进入后期剪辑阶段,工作量太大,这位摄像师一下子又瘦了10斤。”

揭秘

食堂厨师每年去高校进修

“你们所看见片子里的很多镜头都是我们凌晨三四点钟的校园,包括很多延时的镜头,都是我们拍摄的同学在同一个地方,蹲上五六个小时的素材才能换成现在片子中的十几秒的内容。”张天译说,“因为我的一些过于苛刻的要求,剪辑师和摄影师12次想合伙胖揍我一顿,但在筹划拍摄这部纪录片深入挖掘故事时,我们发现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吉大校园食堂,融汇了各地的美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在吉大校园里有时只一个食堂的距离。“和大家一样,我在这几年里也时不时地吐槽我们的食堂和饭菜。虽然我们学校没有油炸芒果、西瓜炒葡萄这些黑暗料理。”张天译说,“但是我们的米饭目前仍是1两两毛,全省最便宜,是惟一没有涨价的学校。为吉大食堂送油的王师傅每次都要亲自跑到四平粮油厂,从下午2点出发,一直到晚上11点把各个校区的油备足,每周至少要这样跑三次,只为让我们吃上放心油。”

除此之外,每年吉大会派厨师去全国各地的高校食堂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把地方菜的味道植入吉大的味觉系统,让外出求学的孩子们体会到家的温馨,回味舌尖上的家乡味道。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