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吉大   >   正文

孙正聿:“小书”讲透“大道理”

发布日期:2015-03-16     编辑:于清     点击:

  【光明网】【提案议案·追踪】

  “大道理也能吸引群众。”满头银发的孙正聿委员声音清朗有力地说。这位年届七旬的哲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最擅长把“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在他看来,不是理论本身有缺陷,而是阐释方式成问题——“不思‘润物无声’,一味空洞说教,把本来丰满厚实的理论讲空了”。

  他深感价值观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性。“这次来京,我一进驻地就看到横幅: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何尝不是每个老百姓的梦想?价值观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每个人内心的灯塔与磐石;价值观教育也绝非‘紧一时松一时’的活动,而是渗入每天每时的‘终身大事’。”

  怎样让“大道理”最广泛地抓住人心?孙正聿认为,创作并推广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只有读书,才能作为一种优雅而深刻的生活方式,恒久地“激发思想活力,启迪哲理智慧,滋养浩然之气”;才能引人拨云见日,“用思想窥见澄澈的天光”。

  他对教育部和光明日报联合启动的“大家写小书 名师大讲堂”活动颇为赞赏,并投身其中。他也看到,教育部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现已立项96个,出书20本。这些包蕴了“大道理”的“小书”,大多符合他对社科普及读物的期望:通俗、深刻、优雅,兼备可接受性、思想启迪与精神享受。有感于此,他把自己对更好地创作、推广、利用这些读物的想法写成提案,提交大会——

  对于尚未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他建议精心选题、拓宽渠道,增强选题的计划性、学科性、交叉性,拓展更加丰富的选题来源、作者来源。

  对于已经出版的读物,他建议强化推介,通过组织研讨、立体宣传等手段,使读物走进寻常百姓家,使书中的学说转化为百姓的学养。

  对于已经收获良好口碑的读物,他建议转化为教材,进入课堂教学——既可作为高等教育的公选课或通识课教材,亦可成为师范类教育和基础教育中的教学辅助用书,为教学提供新鲜给养。

  (光明日报记者 王斯敏)




声明:本栏目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