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在2014年经济成绩单上,7.4%的gdp增速印证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在了7%左右,是否会对“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有影响?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
李元元说,过去在传统模式下,有个说法就是gdp每增长百分之一,带来新增就业人口大概是三十万到五十万。在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正在由过去第二产业主导,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行,甚至第三产业发展更快。大量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都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李元元说,吉林大学每年毕业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7万人左右,是全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近年来,吉大跟企业和地方都建立起产学结合基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进入角色,毕业时顺理成章地找到满意岗位。去年,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今年,我们还会想更多办法,确保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李元元建议,应在各大中型企业等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毕业之前的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加强联系,也让用人单位及时了解并挑选适合的毕业生。同时,政府和高校要充分利用“就业大市场”等活动,推动毕业生就业。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各高校还应引导学生开拓创业之路,以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在吉林大学,3%到5%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
李元元说,从国际经验看,支持创业是许多国家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鼓励创新的重要做法。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努力和尝试,但因观念、制度等因素制约,总体来说,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为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传授大学生必备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在税费减免、金融政策、户籍管理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