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纲要》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您是如何看待新世纪大学的使命?
韩喜平:我认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富于批判精神是大学的使命,而目前,高等教育的社会独立性和批判力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同时,由于受思想观念和客观环境的制约,蕴藏在高等院校中的智力优势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重任。当然,中国教育的希望是如何在功利主义价值观肆虐的时代,高扬人文主义的理性精神,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理想的大学教育能让学生热爱真理,并产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大学要反思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探求问题的方法,设置的课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塑造学生完整的自我,发展他们真正的潜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中国大学趋同的状况很明显。这就需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改造,不同的高校定位不同,使命不同;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按学术发展的规律、遵循学术道德来建设,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
记者:体制改革是《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韩喜平:大学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实质上是要重建政府与大学的权力分配关系和大学内部权力分配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要改变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改变“统的过死、管的过多、效率低下、没有活力”的管理方式,转向“依法管理、宏观调控、监督评价、提供服务”的管理模式,使高等教育走向依法自主办学的道路。具体地说,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推行依法治校,实现大学治理的法制化。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是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构成要素。按照教育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学校,处理学校与外部的关系,使自主办学真正步入法制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轨道。第二,进行民主治校,实现大学治理的民主化。大学管理并不是单一的行政事务管理,而是要依靠师生实行广泛地民主管理,这样有助于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实行民主管理,促进大学管理的民主化,是中国大学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努力方向,它标志着大学制度及内部治理结构的成熟与完善。第三,维护学术自由,创造学术自主发展的环境。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所在。大学制度的建构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为了促进和保障学术自由、健康、正常、有效地运行,确保大学学术自主性的实现,避免行政权力非法干预学术活动,不能使学术依附于行政权力,维护学术尊严,尊重学者的权利,完善学术制度,规范和保障学术自由的有序运行。
记者: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是《纲要》在保障经费投入中提出的重要内容,您认为高校的投入机制应该如何改革?
韩喜平:我们首先应该充分认知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性质,明确政府投资责任。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其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比都有显著提高,因而对于社会进步及经济增长与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高校本身也是高新科技的“策源地”,世界几大高新科技工业区都是傍依著名大学而建就是实证。因此,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外部效应是巨大的,政府理应对高等教育投资,使其能更好地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但相对义务教育而言,高等教育又是一种更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因为它在给社会经济增长和国家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给受教育者带来未受高等教育者得不到的额外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因此预设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合理性。高等教育的投资应该是政府和市场主体共同的责任。
在明确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政府投资的公平问题。重点建设若干所国家级的重点大学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但也应当公平地对待重点与非重点、部署与非部署、发达地区高校与欠发达地区高校、公立和私立等不同类型的大学,应更加关注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筹资能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接受高等教育权利问题。中央政府应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高等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政策,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高等教育实行分类指导,在继续实行并不断完善成本合理分担制度同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条件不利的、来自贫困边远地区的学生,注意利用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等多种资助政策,维护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要建立校董事会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开放民间资本的办学渠道,建立健全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其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基金会则可以成为大学发展的“蓄水池”和坚强后盾。同时,针对高校近年来所面临的巨额债务危机,可以对高校债务形成的机理做一下细致的梳理。对于因为扩招引发的基建需要、教育科研经费需要而造成的合理债务,首先应做到财政贴息,进一步地应逐步由财政以支付高校投入欠账的名义,向银行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