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90后”大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近日,23岁的吉林大学学生李培轩向光明日报记者敞开心扉,讲述了他两年来为晚期癌症患者服务的经历和体会。我们从中欣喜地看到,“为社会输送正能量”正在成为“90后”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光明日报今日刊发李培轩的自述,希望更多的青年朋友分享他的心得,让正能量在我们的社会越聚越多。
光明网:3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我刚一出教学楼,冷风就夹着春寒和雪花扑面而来。那天早晨,我在实验室才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就赶紧往吉大一院跑。尽管还急着赶论文,但每个星期五上午是固定的取药时间,服务对象的药一定要按时取回、送到。
我叫李培轩,今年23岁,如果用个时髦点的词儿形容自己,那就是——“90后”。我是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也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的义工。
宁养院,是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全程服务,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帮助改善患者及家属生活质量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我们宁养义工承担的是取药、送药、探访、干简单家务等志愿服务,虽说活儿不重,却都是服务对象迫切需要的临终关怀。
我粗略算了一下,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我平均每周拿出5小时的时间用于宁养义工工作,共为5组(位)患者及家人提供过志愿服务,制作记录他们人生点滴的“旅行笔记”。很多人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坚持,依我看,这种坚持虽不那么容易,却也不难做到,就像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我乐于为此不停地“蹦跶”,我愿意用爱,陪伴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
志愿服务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刚上大学时,就经常在校园海报、校园网或校园短信中看到社团志愿活动的通知,我也经常报名参加。当自己提供的帮助得到认可和感谢时,所获得的快乐和满足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于是,我更渴望承担起一份常态化的志愿工作,可以“一对一”地持续帮助别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正巧大二下学期期末,也就是2010年底,吉大一院宁养院来学校进行大型宣传,并公开招募志愿者。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正式招募那天我有事不在学校,就让同学帮我报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