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通讯员于姗姗 记者窦宝国)近日,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秉公教授的《主体人类学原理》付梓出版,这是他《“主体人类学”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原创书稿的一部分内容。该原创理论成果是陈秉公教授追踪和研究人类学前沿20余年的理论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填补了两项关于人的“知识空缺”和完成七项“理论建构”。
两项关于人的“知识空缺”是具体的“完整人”知识空缺和普遍的“类群”知识空缺。七项“理论建构”包括:“主体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建构;中国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建构。陈秉公教授在书中提出和论证了“主体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三个大分支学科的人类学创新学科体系;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选择论”理论建构; “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的提出和建构; “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的提出和建构;人的“生存理性”建构──主要阐述了类群价值“高势位”和“完全人格”两个“生存理性”建构;主体人类学的方法论建构——“主体分析”方法。
该成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叠加创新”方针,以人类学知识为主体,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及文明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并系统分析了从孔孟、柏拉图到弗洛伊德、马斯洛、霍妮、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拉图尔、汤因比、列维•斯特劳斯、萨特、摩尔根和布朗等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学者有关“主体——人”的知识和理论,原创性地提出并建立了“主体人类学”理论体系,科学地揭示和阐述了人的“特殊生命本质”(实践的主体)、人的“特殊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及其运行机制。
陈秉公教授的“主体人类学”用两项原创性图型理论——“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和“类群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填补了两个关于人的“知识空缺”,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具体的“完整人”前提,为人类学“由边缘到核心”和重构人类学学科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人格、类群(家庭、组织、民族、国家等)和人类文明的生存实践提供了理论知识支撑。25年间,该项成果的个别内容曾在社会上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关注,受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基层管理者、普通农民、在校学生等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人士的好评。
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通知书上称该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学术荣誉。”相关报道称这项成果“重构了西方二百年人类学学科体系,为人类由‘第一波’文明顺利地转入‘第二波’文明提供前提性论证,为创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中国风格’的中国人类学学科新体系提供理性框架。”
[责任编辑:窦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