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媒体   >   社会媒体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吉林大学:学术的殿堂 成才的摇篮

发布日期:2014-06-18     编辑:张雪     点击:

     

吉林大学
 学术的殿堂 成才的摇篮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吉林大学!

 

【中国教育报】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2000年6月,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为新吉林大学。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三大优势彰显实力

吉林大学规模较大,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每年招收本科生10380人,硕士生6000人,博士生1500人,另外还有大约2000人的外国留学生,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能达到180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568人,其中教授205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86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双聘15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

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涵盖我国现有的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7个,硕士专业29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在这样一所学科综合性非常突出的大学里,可以获得诸多学科门类的知识熏陶,有许多获取各专业知识的机会和条件,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交流话题多元,科学研究不断出新,创新研究项目的成长范围广泛。学科交叉综合是吉林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色,关注交叉学科,吉林大学将是最好的选择。

文化底蕴深厚,优秀人才辈出。东北从文化意义上说,具有中原文明和移民文化相结合的鲜明文化特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朴实、勤劳、善良、自强的传统美德。而且,东北文化是后续移民形成的移民文化,有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等等这样的文化积淀。

建校60余年的风雨兼程,40余万校友的薪火相传,吉林大学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良好素质和优良学风,备受考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一直以来学校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种环境保障人才培养

多年来,吉林大学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按照“创新模式,强化内涵,向外开放,提升质量”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加快推进“学科综合环境、创新环境和开放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效果显著。

学科综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充分利用综合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学科基础,构建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2)推进主辅修专业、第二学科学士学位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学生成长需要设计辅修专业,使辅修专业和第二学科学士学位专业增加到50个以上,颁发由国家备案的双学士学位证书;(3)推进了本科生免试推荐保送硕士研究生的制度规划,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的流动,发挥学校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复合型”研究生培养。(4)推动名师资源共享,建立各学院的名师讲座团队,开展跨校园的名师讲座,增强不同校区间的校园文化交融。鼓励推动学生群体交流,特别是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生交流,持续开展先锋论坛辩论赛、青年时政论坛、创业论坛等活动,形成了“品牌”和“示范”。

创新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了“创新实验人人行”计划,(1)提高本科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开发一大批创新性的本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实现“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达37%以上;(2)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了100门高水平的新生研讨课程,以经济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为重点建设150门双语教学课程,开展一批预期成果显著的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和考试评价方法改革项目,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改革;(3)构建了国家、学校、学院三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施体系,引导学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每年有6000名本科生直接参与项目研究;(4)构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学科方向,重点建立多学科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探索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向本科学生开放的激励政策与保障机制;(5)积极完善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重点开发了学生受益面广、突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项目,深受学生欢迎。

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丰富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加强与国内高水平大学合作,每年选派500名左右学生到其他重点大学交流学习,获得第二校园经历,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大学校影响;完善学生校际访学学分互认等相关制度。(2)丰富学生“海外学习经历”。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10个海外学习基地,广泛争取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每年选派300名本科学生到海外名校半年以上的学习和交流,选派500名本科生,利用暑期学校、短期项目、国际会议等形式,参与学术文化交流活动。(3)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制定政策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培训。

校园文化成就青春梦想

吉林大学拥有学生社团300余个,参与人数达25000余人次,通过“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夺宝奇兵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将“魅力吉大名师讲座”、“学术梦想秀”等系列活动形式,设计的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时代特性和行为特征;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吉林大学参赛团队取得特等奖2项,总成绩全国第6名的优异成绩;从2005年至2013年期间,吉林大学主办了近20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众学生20000余人,积极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吉林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连续两年登上中央一号演播大厅,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活动,并远赴美国、阿根廷、哥伦比亚、韩国等国家的多家孔子学院进行近20场巡演,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吉林大学历年就业率均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就业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吉林、广东、山东等省市,在各大知名企业均能看到吉大学子勤奋向上的身影,成为吉林大学引以为傲的一道风景。吉林大学2010-2012三年中连续两次以上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工业设计(汽车车身)、物流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信号处理与仪器)、车辆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通信)、通信工程、市场营销。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主要集中于升学、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圆自己的升学梦,继续深造;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将进入国有大型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约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进入更能锻炼社交等能力的三资企业工作,走出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吉林大学还向部队、医疗卫生、科研单位及高校等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吉林大学坐落于四季分明、景色宜人的北国春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这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电影城、森林城、汽车城,多了些书卷气,少了些热闹和喧嚣,是特别适合读书学习的好地方。秋季的长春是最美丽的季节,欢迎祖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在金秋时节来到吉林大学!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