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大事记   |  收藏本站
高级检索  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吉大媒体   >   社会媒体   >   正文

地球“探宝者” ——记吉大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林君

发布日期:2011-09-13     编辑:张雪     点击:

         

【中国吉林网】地质学上,向地球深处汲取资源是个被揉碎的梦想;精神世界里,遥远的梦想也是可以感知的存在。

淬炼出如此让人发烫的体悟,林君——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一位普通的地学科技工作者,一路走来用了30年。30年来,他视工作为一种痴爱,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姿态。

“责任慢慢熬成热爱”

“其实我不愿意被采访,因为躺在荣誉里很累很累。”与我相对而坐,林君说出的第一句话,让我很意外。

多年来,林君留给同事、学生的,总是这样一帧背影:走路快,吃饭快,衣着朴素堪比上世纪90年代的老教师;科研成果一箩筐,那么多闪耀的光环加身,待人接物没一丝傲气;只要不出门开会和野外考察,他必每天清晨6点多到学校,周六周日照常工作;素来寡言的他,每遇学生野外考察又让他满腹柔肠,一遍遍叮咛着注意安全。

9月5日,就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长谈近两个小时。谈过去,谈现在和将来,紧紧围绕他所专注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及新技术领域。

他说,地学物理仪器的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我们的地球物理仪器研发现状却不容乐观:市场一直被外国仪器占领,高端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低端的探测仪器仪表市场占有率也不超过30%,技术引进还须支付相当比例的专利使用费,每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长期依赖进口的结果,不仅会使我国在仪器购买中丧失定价权,还会在核心技术上遭遇封锁。

为此,林君屡次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应把加强地下信息探测仪器研究成果的转化,确立为实验室的发展重点,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形式,把市场运作获取的经济效益,反哺实验室的研究经费,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林君喜欢实话实说。自己最早偏爱的是计算机专业,直到1991年由一名普通教师被任命为原长春地质学院仪器系副主任,他才开始把这份事业“从责任慢慢熬成了热爱”。

今天,林君的业绩已在学界声名远播——他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与新技术确立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屡获国家和教育部等省部级奖13项,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 他还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基金、国家重大和重点科技攻关专题、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等共计30多项。

在他的带领下,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吉林大学最年轻的学院,羽翼渐丰。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短短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学科建设也从亦步亦趋到开路先锋,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坚持做到成果能用

时间追溯至2010年4月21日上午,千里之外的云南省陆良县小百户镇兴隆村。数百名村民守在一口老式钻井旁,翘首企盼出水的那一刻。这里,天已大半年无雨,大片的土地干涸太久,裂成一道道网状缝隙。处处无水可用,生产生活几乎停滞,男女老少的吃水问题全靠部队送水解决。

是科技部指派的找水专家组带来一线希望——几天前,专家组把能够探测水源信号的先进仪器一台台扛进山里,苦苦寻觅,竟发现一处珍贵水源就藏在地下深处。据测算,这里打井成功,出水量每天可达100立方米,可满足2500名村民每天饮用。

井口前,围拢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随着时针一分一秒划过,企盼奇迹发生的感觉就愈发强烈。当钻井进尺80米,一股清澈的地下水终于从井口涌出。

西南大旱的“战场”上,被农民、被土地记住的找水专家组,正是林君率领的吉林大学科研团队。他们利用核磁共振仪器测量水源地,抓紧分分秒秒与时间赛跑,与自然灾害抗争。不到一个月,这支队伍为受灾严重的旱区探寻出15处地下水源,选定打井位置9个,为旱区民众作出了重大贡献。

那时候,电视上几乎天天播放着专家组探测水源的场景。然而人们未必知道,这些找水的“仪器宝贝”,也是林君团队自主研制的成果。

2002年,受医学核磁共振成像原理的启发,林君萌生了通过给地球做透视,寻找水源的念头。“给地球做CT要比医学CT难很多”,尽管后来他一直发出这样的感慨,但这也是他要挑战的难度所在。林君在核磁共振找水仪的设计过程中引入联合波场,使它突破了世界上唯一商品化的法国产品的探测深度,并提高了探测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林君说,“它测不到的地方,我们能;它不能工作的地方,我们也能;它测得不深的地方,我们还能更深。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发明点’。”历经8年的不断完善改进,这项发明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林君也走上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领奖台。

“8年就获奖,这已是最快的了。我们还有好几个方向研究了10年、15年,都没出成果。科研嘛,需要很多年的积累。”得奖那天,林君百感交集。很多人从事科学研究,或是发表几篇文章,或是做成一个样机就算了,而他的想法却始终那样坚定,“一直坚持做到它能用,真正地为社会解决问题,服务百姓,这才是搞科研的境界所在。”

这些年,林君团队跟踪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和科研创新,创造了许多个自主研制的“第一”。他们发明的系列可控震源,提出了低成本、高分辨率、非破坏性的地震勘探解决方案,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电磁式地震可控震源的历史;于国内率先研制出基于接力式以太网的有缆遥测分布式地震仪,为煤田和油气勘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研制出系列电磁探测仪器,为紧缺固体矿产、地下水等资源勘探、危机矿山潜在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后均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老师的角色最重要

林君自谦“头脑不够聪颖”,但是“带学生还是可以的”。即便再忙,他也要亲自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认认真真地为他们填写毕业设计论证书和实习手册。

本科生的事情高于研究生,研究生的事情高于科研,林君总是这样安排工作的先后顺序。他说:“如果问我哪个角色更重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老师,搞教学,培养人。”

每年,学院新入学的本科生都能听到林君亲授一门《地学仪器》课。头一讲,林君总要跟学生探讨,地学仪器究竟能为社会、为人类做什么。“我要让你们热爱这个专业,这很重要!”他送给学生几个“I”开头的英文单词以励志,比如说INDUSTRI-

OUS、INTELLIGENT、INSPIRATION、INNOVATION,它们的含义就是勤奋、智慧、激情、创新,这是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

林君主张学生必须多动手实践。他说,“虽然做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方法,但是要做仪器仪表专业,就不仅要有聪明的智慧去设计,还要有更多的实践去验证。”因而,他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多进到实验室自己选题目做实验。

在这项需要前赴后继、犹如“长跑接力”的事业中,林君传好了“接力棒”。成绩是明证:合校以来,仪器与电气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共60项、165人次;两次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上摘得一等奖桂冠;连续五年获得“吉林大学科技之星”称号。2010年,“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醉心于三尺讲台,林君总有些往事被同事、学生收在心底。

——那一年,林君远赴新疆土屋铜矿探查,验证瞬变电磁法在西部矿产资源普查中的效果。土屋距离罗布泊100多公里,也是个方圆百里没水,连草都不长的大漠戈壁。同去的一个年轻学生熬了一个月,就说什么也不肯再留了。快50岁的林君硬是不洗澡、不洗脚,前后坚持工作3个月之久。

——那一次,林君坚定的态度不容任何人置疑。他带学生做煤炭透水检测,黑漆漆的煤井足有800多米深。“没商量,学生一个不能下!”安顿好学生,他和另一个老师一路摸索着探进井里。

——常年艰苦的野外考察,一再让林君的腰疼病加重。林君却有一个应付的“土办法”,把暖水袋绑在腰上,热乎乎地“焐”一会。

采访临结束,林君谈起了地球科学的深部探测工程。这该是他心里最盼望的一件事吧,他说:“拿一个鸡蛋作比喻,它的蛋壳很薄很薄,而我们现在探寻地球的深度,就连那层贴在蛋壳里的皮还没达到。人们何等关注当代航空航天事业,其实他们还不了解,探索地球的难度远高于太空!”“对地球深部任何数据的取得,都依赖于技术的强有力支持。掌握揭开地球‘神秘大门’的钥匙,需要更多学人付出不尽的才智和勤奋。”

我要评论:
 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0条评论    共1页   当前第1

推荐文章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E-mail:jluxinmeiti@163.com
Copyright©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 版权所有

手机版